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抗滑短桩与桩周土共同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工程的应力监测结果和ANSYS计算结果,就抗滑短桩与桩周土共同作用进行探讨,得出了两点认识:第一,考虑桩土接触带贡献作用和桩-土共同工作是更趋于实际情况的,也是更经济合理的;考虑比不考虑桩土接触带的贡献,作用在抗滑短桩上的剩余水平下滑力约小10%。第二,接触带采用合适的弹性模量和厚度进行计算的结果与监测结果相当接近(相差≯5%)。  相似文献   
12.
粉喷桩技术作为一种软基加固方法,以其高强度、较小的变形特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广泛地应用于公路、铁路、港口、围海造田等工程软土地基的加固。但在防洪堤防工程中的应用刚刚开始,文中通过对此技术在堤防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的介绍,为以后同类工程提供借鉴,以便其更好地在市政、水利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频响函数的Neumann级数展开式,提出了悬臂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根据频响函数的Neumann级数展开式,推导了损伤参数与频响函数的关系式,以此为基础建立损伤识别方程组;其次,考虑到噪声影响,求解时采用了多频率点的最小二乘法,以减小由噪声引起的误差;最后用一个悬臂结构模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奉节县挖断村滑坡规模巨大,滑坡体长180~250m,滑坡体厚15~35m,剩余下滑力达5 337 kN/m,采用了前排全长后排埋入式的新型组合抗滑支挡技术,大大节省了工程投资。介绍了这种新型组合抗滑结构的设计方法,重点介绍了桩的长度计算、各桩承担滑坡推力计算、治理后的监测数据。工程竣工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滑坡变形趋于稳定,说明采用全长和埋入式组合抗滑桩治理该滑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Visual C++语言,定义了一个面向对象的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类。运用可最大限度保证遗传算法搜索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的深度搜索策略,编制了灰土挤密桩的优化设计和造价估算遗传算法程序,并针对兰州某地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原有方案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优化方案在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条件下,在降低造价成本方面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确定Kelvin模型粘弹性材料参数的一种实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Kelvin模型和Euler-bernoulli梁理论出发,利用弹性-粘弹性相应原理和弹性材料动力学理论得出粘弹性梁的动力学方程。利用中心差分法分析了粘弹性材料悬臂梁的动态函数。根据振动特性,将材料参数与梁应变响应周期及振幅衰减相联系;利用这种联系,提出了测定Kelvin模型粘弹性材料参数的一种简单实验方法;分别取不同长度的橡胶悬臂梁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测出了材料的剪切模量和粘性系数;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梅花型布置双排抗滑桩合理桩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滑坡推力作用下梅花型布置双排抗滑桩成拱机理对其合理桩位进行研究。参考前人对单排桩合理桩间距的研究成果,运用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得到相邻前后排桩桩间土拱跨度的控制表达式。同时,考察了桩间距和桩排距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并绘制了lx′-ly′区间分布图。利用双排桩在滑坡上的有效影响面积,结合区间分布图推导出合理的桩间距和桩排距。结果表明,合理的桩间距和桩排距能够使前后排桩桩间形成直接土拱,并催生间接土拱,进而使前后排桩相互配合,共同起到支挡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节省边(滑)坡灾害的应急加固时间,提高边(滑)坡处置的效率和质量,针对边(滑)坡在勘察阶段提出了基于U型钢板桩施工的动态勘察技术,即在静压植桩机压入U型钢板桩的同时,利用与其配套的压入管理系统设备与软件对压桩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反馈出地层强度等信息。数值模拟中,为了能利用工程中所得压桩阻力图谱来反推地层信息,归纳总结了不同土体在桩压入时的应力云图和压桩阻力规律。结果表明:压桩阻力规律与地层信息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据此可判断地层强度特征等信息,数值模拟也为后续的现场试验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结合工程实例,利用软件ANSYS对不同倾角微型桩加固边坡以及倾斜微型桩的设桩位置、锚固深度和桩排距等桩身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微型桩加固边坡较优的倾斜角度为60°;随着设桩位置离坡顶距离的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设桩位置距坡顶的相对位置为0.58~0.66,边坡的稳定系数较高;当桩排距为9倍桩径,边坡的稳定系数较高。研究结果为倾斜微型桩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和Tsai-Hill屈服准则,建立了自由端弯曲载荷作用下悬臂梁弹塑性问题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梁应力和位移的精确解.通过与相关文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纤维方向角、弯矩、跨高比以及纤维体积分数对梁弹塑性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规律.相关成果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