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已在民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具有"低慢小"特征的小型无人机,使用方便灵活,成本相对低廉,可用于执行侦察监视、自杀袭击等任务,对日常防空安全、重要目标防护构成严重威胁.分析研究了小型无人机主要威胁样式,重点分析了小型侦察无人机载荷任务能力,提出对该类目标拒止距离需求,可为相关拦截...  相似文献   
102.
结合战场目标价值分析,根据防空兵火力分配情况,运用遗传算法建立了最佳火力分配模型,使防空武器最大限度的发挥火力单位效能,达到最大毁伤效果。采用了实数编码方案,对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进行了改进。最后通过计算,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3.
针对水面舰艇编队在防空作战时如何适时、适量地选取火力分配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剖析了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的具体求解步骤,并将之应用于水面舰艇编队对空防御时的火力分配方案优选。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严谨性。以此确定的最优局势更具可信性,符合军事决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4.
由于军品的特殊性,其后评价标准与其他民品项目有所不同,根据军品技改项目的特点结合一般项目后评价内容,确定了军品技改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项目目标评价、项目实施管理评价、项目生产运营评价、项目生产力评价、项目经营效益评价、项目影响评价和项目持续性评价等7部分25个指标小项,并采用层次灰色法建立了军品技改项目后评价模型,为客观科学地进行军品技改项目的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新军事变革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研制与发展,对装备保障和作战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在常备军不断精简、"军民一体化"思想逐步深入之时,对国防动员的需求,特别是对信息作战动员的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在提出信息作战动员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信息作战动员的发展现状,对如何有效实施信息作战动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多个防空火力单元的作战过程,将战术BM/C3的控制协调决策抽象为决策策略。建立了多个火力单元协同作战的排队网络模型,并运用SPN理论对排队网络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强有力的描述,有效地体现了防空作战过程中的威胁评估、目标分配等战术决策过程。这将为建立大型复杂排队网络,模拟仿真战役层面防空作战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7.
区域防空需要三种信息:预警信息、战术指挥信息和制导控制信息,因此应相应的建立三层信息网络系统:联合规划网络、联合数据网络及联合跟踪网络来满足网络化防空作战的需要。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适应地面防空网络化作战需要的传感器系统信息融合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08.
对地面防空战斗部署方案进行评估是防空作战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防空战斗部署主要包括防空兵器战斗部署和情报预警雷达组网部署两部分。首先分析了地面防空兵器战斗部署的评估指标体系,用数学规划的方法对其作战能力进行评估。然后运用开马尔可夫排队网络对情报预警雷达组网部署的空情预警能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9.
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从作战领域扩展到武器型号研制领域。阐述仿真、仿真模型和仿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分布交互仿真和虚拟仿真与型号研制的关系。以战术导弹为例探讨了仿真系统在型号研制、试验、评估和降低成本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We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that are organized as projects. Applications arise in construction, ship and aircraft building, and film making, among other industries. Relative to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s different in project‐based industries, due to the uniqueness and geographical diversity of projects, and a lack of product takeback programs. Because the amount of waste and pollution generated by project companies can be large, regulators nee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o ensure reduction of waste and pollution. We consider a regulator who attempts to maximize social welfare. We model this problem as a bilevel nonlinear program. The upper level regulator specifies waste reduction targets, which the lower level project companies meet using waste stream reduction and remediation of pollution, while attempting to control their project costs. We find that high waste diversion targets lead to outcomes with little pollution, but excessive project costs and only modest waste stream reduction. Projects that have lower task precedence density, or that have pollutants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show larger increases in project cost and time resulting from regulation. We describe a subsidy for waste stream reduction that coordinates the system, and we estimate the value of coordination. We also describe a bonus that encourages truthful reporting by project companies, and evaluate the relative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ubsidy and the bonus. © 2015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2: 228–247, 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