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3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运用CitespaceⅡ对CNKI文献数据库中共759篇"现代战争"标题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现代战争"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进行剖析,对进一步研究"现代战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92.
孟令智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1,13(1):1-5
论述了通信对抗装备软件质量保证的基本内涵 ,在分析软件质量保证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软件质量保证工作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93.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战争各要素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法律支持与保障作用凸显、不可或缺。作为军事行动法律保障的专业力量,军队律师唯有积极应对战场环境透明化、军事打击快速化、作战行动精确化的作战特点,坚持运用为主,做好平战转化,紧贴作战需求,提供及时、精准的全程化和全方位法律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运用法律武器确保作战意图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294.
网络舆论战是一种新型作战样式。加强网络舆论战研究,既是信息化战争的时代要求,又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客观需要,对于丰富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舆论战理论体系,推动我军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论述网络舆论战的地位作用和主要特点,对开展网络舆论战的基本战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95.
针对航母编队对岸电子进攻作战提出了一种航母编队阵位确定的方法。基于航母编队在对岸电子进攻中的任务,提出了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基本要求,建立了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了模型中各个参数对航母编队与岸边距离的影响。这些模型可用于航母编队在对岸电子进攻中确定航母的阵位,满足航母编队作战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96.
在当前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中,网络中心战和军事信息网格是两个极重要的、具有发展趋向性的概念。本文阐述了\"网络中心战\"是军事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产物,以及美军网络中心战和 全球信息网格的内涵,并对应用网格技术建设我海军信息网格,实现我海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7.
298.
基于概率推断网的水雷战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反水雷作战决策的需要,运用贝叶斯推理、模糊逻辑以及可信度不确定推理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概率推断网的水雷战专家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得出两种结论:一是利用计算概率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二是利用计算可信因子方法得出的结论,两种结论呈现定量和定性的互补关系.可较好地为反水雷作战指挥员提供辅助决策,以减少舰船遭毁伤的概率. 相似文献
299.
为了尽快分析出未知水雷障碍参数,根据水雷战的特点,提出了建立未知水雷障碍参数分析专家系统的观点,对专家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针对专家系统建立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基于Vague集插值近似推理的专家系统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在介绍推理过程的基础上给出了算例.从推理的结果来看,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从而为专家系统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00.
Stephen Pampinella 《Small Wars & Insurgencies》2013,24(5):721-743
As US counterinsurgency campaigns draw to a close, doctrine for asymmetric warfare written during the War on Terror has come under heavy criticism. While many have argued that this shift to ‘winning hearts and minds’ is evidenc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taking humanitarianism and nation-building seriously, others argue that a wide gap exists between US counterinsurgency doctrine and the protection of civilians afflicted by conflict. In this article, I show that the latter is true by comparing theories of instrumental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to US doctrine for operational design, stability operations, and counterinsurgency. I argue that these texts treat the people as an object to be manipulate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pre-determined self-interested strategic goals rather than members of a community that jointly designs operations to fulfill shared objectives. However, US doctrine does contain communicative elements that, if prioritized, would better support humanitarian and state-building objectives otherwise subordinated in the War on Terro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