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法律漏洞及其补充——由手机短信侵权民事责任引发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利用手机短信交往成为时尚。它虽然便利、快捷、廉价,但由此造成的侵权事件却越来越多,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现行法律对之无明确、具体、直接的规定,以至于难以很好地维护手机用户的利益。本文结合法律漏洞及其补充,从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技术上的可能性论述对手机短信侵权进行民事立法,以保护手机用户合法权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表明采用立法的形式弥补法律漏洞的观点,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2.
构建和谐社会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慧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05,21(4):68-71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社会矛盾突出,各种不良现象滋生,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已达到令人堪忧的地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相称。就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理论指导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3.
易开发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42-48,84
责任意识不仅是内化的思想,也是外化的行为。其丰富内涵包括个人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四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又肩担重任。其责任意识强弱对于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构建和谐文明家庭、达成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根据对北方民族大学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总体上符合时代要求,但由于教育主体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上的缺失和弱化,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令人忧心。因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看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思考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优化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4.
王文凤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5-11
教育既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亦是脱贫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本研究基于新疆八个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转换矩阵分析法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呈现了贫困代际传递与教育代际流动的现状,进而分析各级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结果表明,贫困结构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改善;贫困子代受教育程度低,教育向上代际流动性较弱;教育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中学教育阶段最为显著。教育扶贫应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增强受教育意愿,促进教育代际流动;差异分配教育经费,分学段扶贫;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95.
军事征用作为国防动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各国的军事斗争准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军事征用的概念入手,针对我国军事征用立法缺失法律责任规定的现状,分析了军事征用法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分类。 相似文献
96.
张凤先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10,(4):80-82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在使用领域、语用功能及特点方面具有颇多相同之处。但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以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为生存基础,所以在其使用方面又有很大不同,折射出明显的文化痕迹,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7.
火灾预防和火灾扑救不仅仅是消防部门自身的职责,必须依靠社会综合力量,政府是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强势者。从北京沧达农工商公司草垛火灾谈起,对政府职责、单位消防安全责任、社会应急机制等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98.
杜旭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08,24(11):35-38
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双重的。立足经济增长的社会稳定对策要注重强化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将其发挥到最大限度,同时弱化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把它减弱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9.
赵静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1):73-75
在课标修订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应有新的变化,同时也赋予小学语文教师新的职责。如今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已不单纯的只是上好一堂课,而更多地体现为如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尤其需要正确把握自身职责的转变,积极领会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兼顾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0.
任虹燕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1):30-34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许多挑战,加上一直以来对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被过分放大,使学校面临巨大的压力。实际上,真正的、有效的道德教育需要一个广泛的支持系统。我国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的综合力量,营造"大德育"的环境,建立起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