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实现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显著标志和巨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做出的最有说服力的应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宗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逻辑前提;准确揭示、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32.
当前,为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军队现代化改革的步伐,在部队中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提高后勤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针对军队政府采购制度的规范化建设问题,主要从完善采购法制建设、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3.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土壤,它的战争观、军事伦理价值观、战争谋略法等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仁战"、"义战"、"以民为本"、"以奇制胜"、"以礼治军"等战略方法、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古代兵学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马列主义军事思想和古代兵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4.
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是公安边消警部队文化工作的基础和基层建设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部队的稳定、官兵关系和谐以及官兵的健康成长。通过实地调研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5.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使命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现阶段高校贯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本文从高校师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6.
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是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在兵团的具体实施。基础教育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奠基工程和文化基础。发挥基础教育在新型团场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和服务作用,既关系到新型团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水平。  相似文献   
37.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的生力军,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工会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本文就当前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高校工会面临的现状,对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对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对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9.
小城镇的社会管理不仅是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特殊体制下的兵团社会管理,与全国小城镇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之处。加强兵团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不仅有利于兵团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兵团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使命。文章通过对兵团小城镇现有模式的分析,针对当前兵团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情况,对兵团小城镇的社会管理的应对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0.
While recent work has attempted to update the research agenda for transatiantic defense burden-sharing, there remain significant gaps between the public choice defense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the security studies literature. The presence of such a gap is unfortunate, because defense spending choices are likely shaped by factors identified by the public choic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and cultural variables that the security studies literature tends to focus on, as well as domestic macroeconomic factor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dentified in recent qualitative literature are extremely useful analytically, and, fortunately, they have reasonable proxies in available quantitative data, which enables scholars to study them across large groups of countries and many years. This article builds upon such work to synthesize the most notable of the factors identified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offers some common analytical ground that will benefit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