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2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潜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设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潜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使用情况,在借鉴WSEIAC系统效能分析方法基础上,结合作战运用效能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该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82.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建立某型导弹制导系统的质量数学模型,给出了评定准则。在此基础上对制导系统的质量进行评定,给出了定量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地评定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3.
根据舰舰导弹攻击时使用雷达方式的不同,可将舰舰导弹攻击主要归结为三种样式,即其他兵力引导攻击样式、被动雷达攻击样式和主动雷达发波攻击样式。衡量各个攻击样式优劣主要考虑攻击的隐蔽性、命中率和发挥武器最大射程等三个因素。为此建立舰舰导弹攻击样式选择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从衡量各攻击样式优劣的三个主要因素出发,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以其他兵力引导攻击为最佳攻击样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4.
针对现代防空体系的特点,介绍了巡航导弹及其制导方式,并从巡航导弹自身弱点、实战中的不足以及技术上的可对抗性进行了各方面分析,提出了巡航导弹是可以进行对抗的,尤其是利用光电对抗手段进行对抗的可行性、重要性.目前对巡航导弹的分层防御相对来说费用相当昂贵,而采用光电对抗手段是廉价而又有效的.通过对光电对抗的可行性分析,列出了以侦察告警、定向红外干扰、高重频激光干扰、激光致盲、激光摧毁、烟幕干扰、光电隐身等光电对抗手段进行对抗巡航导弹的方法,并进行探讨.最后对光电技术及光电对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5.
高层体系结构HLA建立一个通用的仿真框架,以解决不同仿真器、模型之间的互操作及仿真组件的可重用性问题.针对当前空防对抗的主要特点,在地空导弹拦截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HLA技术框架,详细地叙述了地空导弹拦截仿真系统的开发过程.仿真试验表明该系统能有效评估地空导弹火力单元对来袭目标的有效抗击效率和火力范围,为地空导弹火力单元的部署和作战效能的改进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186.
针对传统导弹攻击区解算方法忽略双方态势变化等问题,提出运用深度置信网络的导弹攻击区分类模型。根据导弹命中情况与目标机动间的关系,将导弹攻击区划分为五类。通过分析影响导弹攻击结果的态势参数,构建导弹攻击结果预测模型。在实验部分,结合重构误差和测试错误率确定深度置信网络的网络结构,通过逐层提取数据法分析模型参数特征并且讨论微调数据的采样方式。使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有效性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深度置信网络运行速度和预测准确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满足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7.
杜鸿  文成玉  李文藻  张敏 《国防科技》2018,39(5):024-029
为用户设计了一个航空武器试验靶场,具备空空、空地和地空导弹试验能力,可机动部署,具有易于运行和运维代价低的特点。靶场由载机遥测系统、测量雷达、光电跟踪系统、微波和光纤通信系统、靶机遥测站、指挥控制等6个子系统构成;指挥控制子系统之外的5个子系统均使用国产成熟产品。在总体方案和指挥控制子系统设计中,对互联集成方案、机动部署、试验航线设计和发布、自动化领航、自动化指挥决策等5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着重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全靶场运行仅需20多成员(不含飞行和机场机务人员),3天内完成新试验场部署和联调,对作战部队飞行员进行5架次航线训练后即进行实弹试验,2天内完成多发中程拦截和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试验。  相似文献   
188.
针对地球扰动引力对弹道导弹惯性导航精度影响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研究了沿弹道扰动引力的多项式拟合方法,并基于线性系统理论和弹道摄动思想推导了用于求解扰动引力对弹道助推段状态影响的完整解析表达式。同时考虑扰动引力影响与导弹视加速度之间的耦合特性,将扰动引力引起的视加速度偏差视为扰动引力影响的附加补偿项,并进行迭代修正。仿真结果表明:扰动引力拟合残差小于3×10~(-7)m/s~2,考虑耦合项修正的弹道误差传播解析模型计算残差减小为原有方法的1/3,计算时间仅为直接采用弹道积分求差法的1/10。  相似文献   
189.
攻击主动防御飞行器的微分对策制导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微分对策理论设计了躲避护卫弹的同时攻击飞行器的制导律。根据传统的性能指标推导了该场景的微分对策制导律,并且根据权重系数的取值定义了三种制导律:最优追赶制导律、逃脱-追赶制导律和复合制导律。最优追赶制导律容易被护卫弹拦截,逃脱-追赶制导律容易造成导弹和飞行器的零控脱靶量急剧增大而使得攻击失败,复合制导律很难选择合适的权重系数。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两种改进的制导律,并对该两种制导律的适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非线性模型仿真,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该两种制导律目的性强,攻击导弹可以躲避护卫弹进而攻击飞行器。  相似文献   
190.
《防务技术》2020,16(4):956-96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an activ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ADVA) for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of a flexible missile system through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a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DVA), a ring-type ADVA is first designed to attenuate the elastic vibration of the flexible missile, and the design of the active controller adopts the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PID) control algorithm. The motion equations of a flexible missile with an ADVA, which is subjected to follower thrust at its aft end, are derived using the Lagrangian approach. Taking the minimum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of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center of mass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 genetic algorithm (GA)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parameter of the DVA and PID controller.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ADVA and DVA are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he vibration and provide approximately 41.2% and 17.6% improvem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ase of no DVA. The ADVA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DVA. When the missile is subjected to follower thrust,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reduction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ase without follower thrust. It is feasible to reduce vibration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flexible missiles by means of the AD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