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阐述了无线电引信静态参数和靶场试验数据相关关系建模方法。利用某种引信的靶试产品数据,建立了灵敏度与炸高的数学模型,得出它们之间服从对数分布。据此提出库存无线电引信灵敏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62.
国内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国内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情况,对其各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给出其应用总结,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63.
介绍一种快速、简捷的汉明码法。该法减少了传统汉明码的设计复杂性和工作量,并缩短了校验时间;特别是对突发性错误有很强的检错、纠错能力。它适用于军工装备有关数字快速反应系统。  相似文献   
264.
对一种新型的神经网络——GAL(Grow and Learn)神经网络给出一种改进训练算法,与未改进的网络在训练时间、识别时间及识别准确率等方面进行比较,证明该网络结构简单、隐层节点易调整、运算量小,且识别准确率并未降低。  相似文献   
265.
真实静电感度测试的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简要介绍了静电感度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结合真实静电感度测试研究的实际情况并参照GJB377—87感度试验用升降法,导出了试样50%发火能及其发火能量标准差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多组试验参数的统计计算方法,确定了试样静电最小点火能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266.
FUZZYALGORITHMFORRADARSIGNALPROCESSINGZhuangZhaowen;GuoGuirong(DepartmentofElectronicEngineering,NUDT,Changsha,410073)Abstrac...  相似文献   
267.
本文用不同于既往的研究方法,从对目标运动要素散布的分析入手,较合理地假设了目标的运动,进而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得吊放声纳一次搜潜概率的解析模型。这一模型的突出特点是计算简便、实用性强,各参数的含义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68.
本文用落锤法测得了温度对TNT炸药撞击感度的影响。实验表明,TNT的撞击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为75℃时,其感度比钝感的黑索金高,因此在高温下使用TNT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此外,本文还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对撞击感度的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269.
本文以定理的形式提出一个新的组合恒等式。它是在恒虚警算法研究和性能分析中经常遇到的恒等式。对此,文中给出详细的证明。在证明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了有关该定理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3个引理和2个推论。  相似文献   
270.
The United States has multiple nuclear detection initiatives to secure against a terrorist nuclear attack, including the 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 installation of radiation detectors at U.S. border points of entry,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omestic Nuclear Detection Office (DNDO). The current nuclear detec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falls short of being able to reliably catch fissile nuclear material in transit, specifically shielded Highly Enriched Uranium (HEU) and Plutonium (Pu), both within the US and abroad. Checkpoints at border crossings can be circumvented, and no adequate system is under development to deter the transport of fissile materials. Using nuclear link-budget calculations, we show why a network relying primarily on handhelds, fixed detectors, and portals is not sufficient. We examine the technical, economic, and operational feasibility of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network incorporating in-vehicle detectors to reliably detect and deter the transport of fissile material inside the vehicle it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