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阐述传统隐身技术的理念和超电磁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性,超电磁材料是一种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其性质往往不主要决定于构成材料的成分与本征性质,而决定于其中的人工结构.分析、说明了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与理解方法.指出了目前超电磁材料隐身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得出未来超电磁材料应用于隐身技术具有良好潜在应用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302.
为了分析和把握防空导弹作战面临的复杂电磁环境(CEME)态势,分析并建立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模型;提出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概念,从态和势两方面深入分析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内涵,建立了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函数模型;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SPA)的防空导弹作战CEME威胁势评估新方法。论文研究对防空导弹作战电磁态势评估和电子对抗进程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军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3.
通过数值仿真定量地比较了三种Chirp信号参数估计算法——解线调法、迭代估计法和局部搜索最大似然法的性能,并定性地比较了算法的运算量。仿真结果表明,在三种算法中,局部搜索最大似然法的估计性能最好,而运算量居中;解线调法运算量最大,但估计性能居中;迭代估计法的估计性能最差,但运算量最小。对于实际系统,应根据不同的估计精度和运算量要求,灵活选择不同的算法。综合考虑估计性能和运算量之间的折衷可以得到结论,在三种算法中局部搜索最大似然法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04.
虚拟战场电磁环境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某地空反辐射导弹武器仿真系统中虚拟战场电磁环境仿真分系统的实际需求,对仿真系统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高层体系结构(HLA)具体设计和实现了相应的仿真系统。仿真实验表明,该仿真系统产生的作战想定和电磁环境能够满足某地空反辐射导弹武器仿真系统的要求,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5.
弹上电气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防空导弹电子集成化的提高和打击目标向雷达、预警机等电子辐射类目标的扩展,导弹弹上电气所处的内、外电磁环境日趋复杂、恶劣,弹上电气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将直接影响到导弹性能和作战成败。  相似文献   
306.
提出了导弹武器控制系统电磁干扰模拟注入的一种试验方法,通过系统试验,验证了控制系统容错机制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以及模拟试验方法的有效性,为抗电磁干扰控制系统的研制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07.
对敌防空压制(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 SEAD)场景是多无人机协同的典型应用,针对该场景特点,在任务规划问题基础上将各类型无人机数量也作为决策变量,充分表征目标、任务和无人机的多种约束,建立异构无人机编队路径问题模型。设计了双层联合优化方法求解该模型:上层设计了任务衔接参数指标,精确评估各类型无人机需求,指导无人机配置调整;下层设计了改进遗传算法,高效处理多类型约束并能结合无人机数量变化对任务方案进行精细调整;双层相互协调获得满足需求的无人机配置和执行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避免遍历无人机配置组合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无人机配置方案和高效可行的执行方案。  相似文献   
308.
ABSTRACT

This conceptual review examines institutional parameters that underpin farmer–herder conflicts in Tivland of Benue State, Nigeria. Anchored on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it argues that tens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iv-farmers and the Fulani-herdsmen is occasioned largely by the disarticul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 norms/rules of interaction by form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expressed in land use laws, West African sub-regional protocol, human rights provision of the Nigerian constitution and the Benue State law on anti-grazing. In these contrasting institutional forms, the formal political institution is prioritised by the state while farmers and herders are divided about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of their coexistence. Farmers who host the herdsmen demonstrate preference for traditional norms of land ownership and control while the herdsmen incline towards new political/legal instruments which they interpret, purports to give them access to grazing lands and hence an alibi for rejecting institutions that contradict their claim to access spaces for pastoralism. Thus, persisting claims to the exercise of rights to freedom of movement and access to grazing land as opposed to claims to traditional rights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ancestral lands explai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ty of the farmer–herder conflicts in Benue state, Nig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