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本文针对旋转体金属目标,提出了改进的时域递推法,以计算其电磁脉冲响应特性,它将面上的二线问题降为一线问题,减少了计算量,以便于计算大尺寸目标。同时,用该方法计算了不同脉冲宽度激励下球的反射波形和不同长度棉球的反射波形,并讨论了它们的特性。  相似文献   
282.
基于多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和结构的几何方程推导出识别单一动态载荷的数学模型。并将此理论应用于枪击载荷的识别,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动载识别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283.
用变分法研究了相对论性中子物质的基态性质.采用相对论形式的Hamiltonian、相对论性介子交换势、ψ=FΦ形式的变公函数,以及一种特定的关联函数,计算了中子物质的单粒子能量和物态方程,其结果有了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284.
在机构的运动弹性动力分析中,稳态响应的求解已有了多种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用加权余量法求解弹性机构稳态响应的思想,并给出了两种基本算法。作为应用,本文还给出了两个算例,其中空间四杆RS'SR 机构为本文首次给出。  相似文献   
285.
圆柱壳体内 X 射线热击波的二维力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二维流体弹塑性模型及二维断裂处理方法,研究X射线热击波在圆柱壳体内的传播规律。计算结果揭示了圆柱壳体内热击波的一些二维效应。  相似文献   
286.
多频激励微波非线性电路分析及其同伦连续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微波非线性电路在多频激励下的频域稳态响应,给出了同伦连续这一简单有效的算法,结合实际计算了实例。  相似文献   
287.
用{c,h,a}三参数旋转体模型描述可以大幅度变化的原子核形状,通过合理选取与三参数有关的核子单粒子势,用基矢展开法求解单粒子运动Shrodinger方程,用矩阵对角化方法求出了与核形状有关的核子单粒子能级。分析表明,本文计算出的单粒子能级是合理可信的,可用于计算大形变核之形变位能的壳修正和对修正。此工作在裂变动力学模拟计算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288.
本文对舰船空调装置的冷却水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潜艇空调装置的冷却水系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降低离心冷却水泵转速的方法,既可满足空调冷却系统的要求,又可实现节能。  相似文献   
289.
针对无线传感网中结点能量受限,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流能量高效的路由算法DFEERA(Dynamic Flow-based Energy-Efficient Routing Algorithm)。该算法通过在无线传感网内设置多个基站收集区域内传感器结点的数据流拓扑结构建立数据传输能量消耗模型,将该模型转换为最大流问题求解最优传输路径,作为某时期内结点数据传输路径。随着结点能量的消耗,动态调整该能量消耗模型重新规划路径,作为新的传输路径,从而平衡结点间的能量消耗,提高网络结点的存活率。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典型的路由算法相比,DFEERA能够更好地平衡结点的能耗,获得更高的能量消耗率和更长的网络生存期。  相似文献   
290.
Military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s are generally understood as troops that are on standby, ready to be deployed to a crisis within a short time frame. Yet, the overall track record of the existing multinational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s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African Union, and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remains disappointing, and the United Nations does not even have a rapidly deployable capacity anymore. Meanwhile, despite that call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se mechanisms are still being voiced politically, scholarly literature remains fragmented. This is problematic as many of the obstacles faced by these organizations are similar. This forum uniquely compares experiences from the four aforementioned organizations. Drawing on these insights,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identifies some key factors that hamper or enable th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multinational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