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防务技术》2019,15(5):815-820
The waveform of the explosion shock wave under free-field air explosion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problem.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waveform consists of overpressure peak, positive pressure zone and negative pressure zone. Most of current practice usually considers only the positive pressure. Many empirical relations are available to predict overpressure peak, the positive pressure action time and pressure decay law. However, there are few models that can predict the whole waveform. The whole process of explosion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which was expressed as the product of the three factor functions of peak, attenuation and oscillation, was proposed in the present work.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xplosion similarity, the scaled parameter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 was absorbed to form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Parametric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ree-field air explosions were conducted. By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AUTODYN numerical method and comparing the analytical and simulated curves, the model is proved to be accurate to calculate the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under free-field air explosion.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model the shock wave overpressure at different time and distance can be displayed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model makes the time needed for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uch less than that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62.
针对带加强筋的超压气球,分析上升过程热环境及受力状态,建立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并分析其耦合关系。基于MATLAB开发仿真程序,对超压气球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气球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温度变化特性,数据表明上升过程中的热力学环境和动力学特性都对球内气体温度有重要影响,气球上升速度和球内气体温度相互耦合并与自由浮力系数存在相关性。飞行试验实测数据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理论分析结果和仿真模型可为后续超压气球设计和飞行试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3.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当前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4.
面向众核处理器提出一种访存链路接口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验证平台,用于对处理器访存链路关键部件进行功能及可靠性测试。提出片上读写激励自动产生与检查机制、以太网接口硬件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协议栈和FPGA芯片间多通道并行链路三项关键技术并进行设计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各项关键技术功能正确,不仅丰富了功能验证中随机激励产生及结果验证的手段,而且实现了对链路数据检错和多lane间延迟偏斜纠正逻辑的可靠性测试与评估。经过该平台验证的访存链路接口在实际芯片中通过了功能正确性测试,证明了验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5.
结合战斗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简述了空地一体化试飞、多机协同试飞概念,介绍了一种利用××型飞机综合航电地面支持设施模拟空中动态试验环境和多目标,与数据传输设备、DGPS多目标导航定位系统、数据融合处理系统以及空中试验机构成的多机协同试飞方案.利用仿真模拟与实际飞行相结合,减少空中飞机的数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多机协同作战试飞体系.对空地一体化试飞、多机协同试飞的关键技术和试飞评估进行了探讨,为战斗机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多机协同试飞提出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6.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飞行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性能通过进气道与导弹飞行工况关联在一起,其工作过程需考虑导弹飞行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与其它冲压发动机相比,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一个显著特点是推进剂燃烧过程不仅与推进剂配方、发动机结构和燃烧室压强有关,还取决于燃烧室入口空气参数,因此工作过程较为复杂。在国内首次建立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并分析导弹飞行马赫数和高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67.
QFT在飞机纵向着陆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进场着陆是飞机飞行的关键阶段,由于飞机和外界条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飞机着陆精度和安全性有很大影响。QFT是在相频平面上的一种图形化的鲁棒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采用QFT理论设计了某型飞机的纵向着陆控制律,并应用了推力综合控制稳定飞机下滑时的速度。仿真结果显示,飞机着陆实现了对期望着陆轨迹的精确跟踪,满足了着陆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8.
为了确保复杂大系统仿真(LCSS)的可信性,应该在建模与仿真(M&S)的全生命周期中开展校核、验证与确认(VV&A)研究.对LCSS的VV&A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其方法论与原则;以基于仿真组件构建的HLA仿真系统为例,从仿真组件层、联邦成员层及联邦层三个层面研究了VV&A过程,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反舰导弹突防联邦仿真中.实践表明,研究对LCSS的VV&A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力地保障了仿真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69.
主战坦克在论证研制阶段开展战场运用的战法研究,对于其定型和列装意义重大.提出一种基于CGF的战法仿真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战法仿真模型.最后,利用所研制的仿真系统,结合新型主战坦克的一种新战法进行了实例研究,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该思路及仿真系统为新型主战坦克战法研究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手段,可以满足面向先期概念演示验证中战法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0.
为秘密、隐蔽地获取非常时期或非合作海区的水声环境参数,提出了水声环境参数盲估计的概念,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参数盲估计理论,并对其中的目标函数进行了详细探讨,同时利用SWelIEx-96海试的部分数据对基于水平不变的水声环境参数盲估计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环境水平不变的水声环境参数盲估计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