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为了赢得较长的防空反导预警时间,运用影响图理论方法建立了军事卫星支援下的舰艇编队防空作战模型.该模型着重研究了红方军事卫星的不同系统参数对敌对双方损耗系数的影响程度,充分论证了军事卫星在舰艇编队防空作战中的预警支援与通信支援作用.所叙述的内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舰艇编队防空作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32.
舰艇编队信息作战视图是该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舰艇编队信息作战任务的需求分析,提出了该作战系统的整体构想,采用基于UML的设计方法,完成舰艇编队作战使命所需完成的任务和行动、作战节点描述,并给出了作战视图的模型产品,为进一步描述整个舰艇编队信息作战系统的体系结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33.
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预警机阵位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提供了一种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预警机的阵位确定方法。通过对航母编队防空区域划分与防空作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预警机阵位确定的原则,建立了预警机阵位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了模型中各个参数对预警机前出距离的影响。这些模型可用于确定预警机的前出距离、方位和高度,满足航母编队作战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34.
航母编队反潜声纳舰阵位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航母编队航渡过程中拖曳式线列声纳舰的阵位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对航母编队反潜监视区划分与反潜作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声纳舰阵位确定的原则,建立了确定航渡过程中拖曳式线列声纳舰阵位的数学模型,仿真计算了模型中各参数对声纳舰前出距离的影响。这些模型可用于确定拖曳式线列声纳舰的前出距离,满足航母编队作战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35.
为提高舰艇编队的对空防御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水面舰艇战术理论,从对空中威胁的判断、防空兵力的配置和计算以及对空抗击的组织等方面对编队航渡中的对空防御组织进行了论述。对舰艇编队防空建设及防空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6.
ABSTRACT

What Rudyard Kipling called the ‘campaign of lost footsteps’ was the longest campaign fought by the Victorian army. The conquest of Upper Burma, an area of 140,000 sq. miles with a population of four million, took only three weeks in November 1885 and was accomplished with minimum cost. However, the removal and deportation of the Burmese King and dismantling of all traditional authority dismantled led to growing resistance to British rule leading to a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guerrilla war. Though the Burmese guerrilla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 British as mere bandits or dacoits, many were former soldiers along with Buddhist monks. The extremely difficult nature of campaigning in the terrain and climate of Burma was not sufficiently appreciated by the War Office, who viewed the conflict as a ‘subaltern’s war’ and ‘police’ work. Intended regime change was also not accompanied by any consideration of the likely implications. Prolonged insurgency necessitated deploying a force far larger than originally intended; though order was finally secured by 1895, the campaign proved destructive of Burmese society while British recruitment of hill tribes into the police and armed forces sowed the seeds for future div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