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1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71.
针对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情报融合能力测试需要,重点研究了测试空情设计问题。具体论述了防空情报融合的目的和评判准则,基于提出的评判准则分析了测试空情设计策略和步骤,设计了测试空情基本用例,开发设计了测试系统。经仿真测试,测试系统能较好地满足空情设计需求,支持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情报融合能力测试。  相似文献   
972.
本文旨在为舰艇编队实现多平台协同防空反导提供一种系统逻辑结构设计思路,通过提出具有三层逻辑网络的舰艇编队多平台协同防空作战系统逻辑结构,并分析三层逻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阐明三层逻辑网络间的信息传递逻辑关系,从而使编队内各舰艇作战系统网络化连接,实现了编队协同防空反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编队兵力兵器的整体防空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973.
基于作战协同航母编队兵力配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战协同的角度研究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首先介绍了航母编队兵力配置空间协同方法,即层次协同、海域协同、空域协同、方向协同、高度协同等方法。根据基于航母编队对空作战、对海作战、对岸作战和对潜作战4种基本作战样式下,探讨了协同因素对兵力配置的影响与约束,并提出了相应的原则与思路,进一步完善航母编队兵力配置理论。  相似文献   
974.
针对双舰编队协同制导作战条件下如何对空袭目标进行排序这一问题,依据作战时间给出了排序算法。首先对平台的作战时间进行分析和求解,将射击周期分成了2段,把静态拦截排序问题转化为了2台处理机的同顺序作业排序问题,然后根据输入信息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空袭目标的顺序以解决动态拦截排序问题,最后在想定条件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75.
多机器人编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机器人编队控制是多机器人协调控制中一个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多机器人编队是指:一组相互协作的机器人组建和保持特定的队形形状。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多机器人编队问题的研究现状。从面向问题的角度出发,本文将编队问题分解成编队角色分配、队形生成、队形变换与选择、编队跟踪4个子问题,并针对每个子问题,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特别强调编队控制中的网络问题并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6.
为确保大型橡胶容器的运输适航性,依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对运输类飞机的应急着陆过载要求,开展着陆冲击试验系统设计。通过冲击平台仿真设计与校核、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摆锤系统与导向机构设计,构建了着陆冲击试验系统,有效负载约达20 t,最大冲击载荷达到400 t。选取大型橡胶容器作为典型空运物资进行应急着陆实装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冲击波形均近似为三角波,与仿真曲线波形相似,过载峰值分别为侧向1.54g、航向3.06g、9.02g、16.20g,与目标峰值最大相对误差小于3%,峰值对应时间大于50 ms,试验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该试验系统可用于空运平台的研制,对于确保飞行安全、降低研制风险、提高空运适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7.
为提高雷达系统目标识别能力,对粒子群算法及RBF神经网络进行了分析。针对离子群算法(PSO)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时变权重和局部搜索算子的改进PSO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到RBF神经网络核函数参数的优化学习中,进行了雷达目标识别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PSO-RBF神经网络,改进算法不仅收敛速度快,且误差精度高,特别在干扰较强时,目标的识别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78.
针对并发程序中锁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性能瓶颈的问题,提出检测和优化并发程序中同步瓶颈的方法IdeSync。IdeSync使用静态分析方法获取同步方法和同步块,构建静态同步依赖图,采用基于执行路径的动态分析技术进行同步依赖关系分析,构建同步依赖图。为了暴露性能瓶颈,在同步依赖图上通过增加程序工作负载的方式,监测临界区的性能变化,并针对检测到的同步瓶颈给出优化建议。在实验中通过HSQLDB、SPECjbb2005和RxJava等12个大型实际应用程序对IdeSync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共检测到72个同步瓶颈,根据优化建议进行优化后程序性能均有所提升。实验表明,IdeSync能够有效地检测和优化同步瓶颈。  相似文献   
979.
《防务技术》2022,18(9):1578-1588
In this paper,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aped charge warhead of a novel reactive material, which introduced copper (Cu) and plumbum (Pb) into traditional polytetrafluoroethylene/aluminum (PTFE/Al), are studied. The thermal analysis and chemical reaction behavior of the PTFE/Al/Cu/Pb mixture are investiga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Thermo-gravimetry (TG),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echniques. Then, the shaped charge liners with PTFE/Al/Cu/Pb reactive materials are fabricated, and the X-ray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y could form reactive jets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under the detonation effects of the shaped charge. Based on that, the penetration experiments of shaped charge with PTFE/Al/Cu/Pb reactive liner against steel plate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TFE/Al/Cu/Pb reactive jets could produce a deeper penetration depth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TFE/Al reactive jets. Meanwhile, the PTFE/Al/Cu/Pb reactive jets also show significant inner-blast effects, leading to dramatically cracking or fragmentation behavior of the penetrated steel plates. This new PTFE/Al/Cu/Pb reactive liner shaped charge presents enhanced penetration behavior for steel targets that incorporates the penetration capability of a high-density and ductility jet, and the chemical energy release of PTFE-matrix reactiv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980.
规避导弹攻击对于提高战斗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战斗机和导弹的运动模型及导弹导引律模型,采用直接多重打靶的参数化方法,将机动规避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相位角编码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兹-QPSO)实现参数寻优,并结合滚动优化的思想,利用模型预测控制得到规避轨迹闭环解和战斗机的实时控制量。最后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