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超空泡航行体双层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超空泡航行体轴向受力特点,建立超空泡航行体双层壳结构有限元模型,对结构动力稳定性进行分析.数值计算表明,当壳间实肋板厚度增大或环向肋骨数量和尺寸增加时,动力失稳区域整体下移,不稳定激发频率下降,失稳区域宽度减小幅度较小;当壳间间距减小或纵向肋骨数量和尺寸增加时,双层壳结构动力不稳定激发频率上升,动力失稳区域宽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2.
临近空间对地观测平台的矢量化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临近空间对地观测平台的矢量化建模和稳定性问题.定义了描述观测平台空间运动的坐标系及运动参数;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Newton-Euler方程建立了矢量形式的六自由度非线性数学模型;基于此模型,应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对观测平台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未扰运动,观测平台是渐近稳定的;纵...  相似文献   
113.
分析了高温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部分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试验成果总结分析,得到了混凝土高温作用后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劣化规律.在对混凝土高温数学模型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模型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结构的高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4.
油库高黏油品黏度大、凝固点高,在常温下管输水力损失大,必须加热升温降黏后才能实施管输、收发及灌桶作业.分析了黏油蒸汽加热的不利因素,研究了黏油热边界层减阻输转理论与工艺技术,开拓了热边界层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研制了基于热边界层减阻理论的黏液输转装置,建立了黏油热边界层减阻工艺水力和热力数学模型,并编制计算程序,通过热...  相似文献   
115.
为解决重型武器装备空投系统的匹配设计问题,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结合气体热力学理论,建立重型装备空投系统的仿真模型,结合装备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在分析重装空投落地缓冲过程的响应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空投系统的匹配设计与评估方法,并以高海拔条件下空投过程中缓冲气囊的缓冲特性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空投系统的优化设计、匹配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6.
采用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在镁合金基体上制备了FeCrBSiMoNbW非晶纳米晶涂层。采用Flir A20M型红外热像仪对Fe基非晶纳米晶喷涂层的表面温度场进行了实时监测。对Fe基非晶纳米晶涂层和传统的3Cr13涂层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Fe基非晶纳米晶涂层组织致密,孔隙率低,具有相对较高的硬度和拉伸结合强度;形成了非晶相和纳米晶相组成的复合结构,使得涂层具备较好的耐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117.
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在高重频模式下的海杂波仿真精确度是影响整个雷达系统仿真的先决因素。在分析基于网格法的杂波功率谱模型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利用杂波功率谱进行时域重构,产生幅度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海杂波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说明仿真开发模式是可行的,仿真模型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8.
运动激光辐照圆柱薄壳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圆柱薄壳在四种不同运动模式激光源辐照下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傅立叶级数展开法推导了在不同运动模式激光源作用下圆柱薄壳温度场的解析表达式,并对该解析表达式进行了编程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解吻合良好。详细分析了旋转角速度与平动速度对圆柱壳温升分布的影响,发现在往复运动加热模式下光斑区域的温升变化最为剧烈。计算结果为导弹的抗激光辐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本文在CADKEY绘图软件包的支持下,开发了加筋圆柱结构CAD系统—Hcadx.此系统通过菜单引导用户的操作,可用经验公式或解析法作轴压稳定分析,用罚函数法优化参数,可以在不退出Hcadx的情况下启动CADKEY,自动绘制设计草图。此草图经过适当地编辑、修改、便可成为工程中能接受的工作图纸。  相似文献   
120.
The mechanical, thermal and abla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phenolic (C-Ph) composites (Type-I) rein-forced with different weight percentages of organo-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o-MMT) nanoclay have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Ball milling was used to disperse different weight (wt) percentages (0, 1,2,4,6 wt.%) of nanoclay into phenolic resin. Viscosity changes to resin due to nanoclay was studied. On the other hand, nanoclay added phenolic matrix composites (Type-II) were prepared to study the dispersion of nanoclay in phenolic matrix by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and thermal stability changes to the matrix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r (TGA). This data wa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al, thermal and ablation properties of Type-I composites. Inter laminar shear strength (ILSS), flexural strength and flexural modulus of Type I composites increased by about 29%, 12%and 7%respectively at 2 wt.% addition of nanoclay beyond which these properties decreased. This was attributed to reduced fiber volume fraction (%Vf) of Type-I composites due to nanoclay addition at such high loadings. Mass ablation rate of Type-I composites was evaluated using oxy acetylene torch test at low heat flux (125 W/cm2) and high heat flux levels (500 W/cm2). Mass ablation rates have increased at both flux levels marginally up to 2 wt.% addition of nanoclay beyond which it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is is in contrast to increased thermal stability observed for Type-I and Type-Ⅱ composites up to 2 wt.%addition of nanoclay. Increased ablation rates due to nanoclay addition was attributed to higher insulation effi-ciency of nanolcay, which accumulates more heat energy in limited area behind the ablation front and self-propagating ablation mechanisms trigge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part of nanoc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