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在高重频模式下的海杂波仿真精确度是影响整个雷达系统仿真的先决因素。在分析基于网格法的杂波功率谱模型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利用杂波功率谱进行时域重构,产生幅度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海杂波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说明仿真开发模式是可行的,仿真模型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2.
针对装备保障力量部署方案复杂性和模糊性特点,在分析装备保障力量部署的内容、影响因素及方案优化目的基础上,建立了装备保障力量部署方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理论来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并提出了基于熵权TOPS IS的装备保障力量部署方案优选方法,使装备保障力量部署方案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3.
为降低全数字发信机(All-Digital Transmitters, ADTx)的输出谐波要求,提高系统宽频带工作性能,提出并实现适用于全数字发信机的多电平射频脉宽调制(Radio Frequency Pulse Width Modulation, RF-PWM)策略。该方法通过控制各子脉冲的脉冲宽度,在基波分量加权之和正比于输入信号包络的前提下,实现对RF-PWM脉冲序列特定谐波分量的有效抑制。以3次谐波消除为例,对该5电平RF-PWM策略实现方案进行推导,同时分析验证了该方案下脉冲基波分量与信号幅度之间的最佳增益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以及主动谐波抑制RF-PWM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4.
“太空安全战略”专题编者按 组稿专家:杨乐平(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以美国重建太空司令部与天军独立为标志,国际太空领域战略竞争与军事对抗日益加剧,太空前所未有地应用于军事与安全,太空安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未来太空安全发展和主要国家太空安全战略动向,深化太空安全战略研究,《国防科技》编辑部于2021年6月启动“太空安全战略”专题征文活动,国内相关学者积极投稿,经专家遴选,本期发表入选稿件6篇。来稿内容涵盖未来30年太空安全发展预测、美国太空安全最新发展、俄罗斯太空安全政策、欧盟太空安全政策、日本太空安全战略以及印度太空力量发展等主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国际太空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战略动向。从长远看,随着地球以外人类活动的增加、太空新经济蓬勃发展和太空创造财富规模不断扩大,水平大幅提升,太空将超越陆、海、空成为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太空安全战略研究学术价值与影响较大,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5.
结合装备表面智能维修保养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装甲装备故障智能检测技术、自适应、自修复功能材料,装甲装备器材全自动保养设备等先进技术,侧重装备维修保养阐述了如何提高信息化程度,推进军队武器装备维修保养技术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6.
集成电路方波脉冲注入损伤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各损伤参数随脉宽的变化规律,寻找建立评价复杂EMP波形对集成电路损伤模型的依据,对2种典型的集成电路器件进行了方波脉冲注入损伤实验。结果表明:RAM6264损伤电压、电流及功率均随脉宽增大而减小,损伤能量处于某一小范围之内,可能属于能量损伤型器件;BG305损伤电压、功率随脉宽增大而减小,损伤能量随脉宽增大而增大,损伤电流处于某一个小范围之内,可能属于电流损伤型器件。  相似文献   
167.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海浪水压场自动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水压场自动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测量.解决了自动测量系统中的低噪声、低功耗、高分辨率、大容量存储等关键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自动运行、电池供电、记录时间长等特点.适于高海况条件下的海浪水压场的测量.  相似文献   
168.
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方法分析具有热阻、热漏、内不可逆性的定常流联合卡诺型热机循环.导出了在傅立叶导热定律下联合循环功率、效率和生态学指标的性能,并进行优化;得到功率、效率和生态学指标之间的优化关系,并由数值计算分析了功率、效率和循环熵产率之间的关系.所得的结果表明,最大生态学指标下的效率十分接近于联合循环可以达到的最大效率;相应的熵产率也要低于以输出功率为优化目标时的熵产率.  相似文献   
169.
On October 1, 2008, Congress enacted a proposal that originated with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in 2005 to approve an unprecedented nuclear trade pact with India by removing a central pillar of US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Despite the numerous political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 initiative won strong bipartisan support, including votes from Democratic Senators Joseph Biden, Hillary Clinton, and Barack Obama. The four-year struggle to pass the controversial US-India nuclear trade agreement offers an exceptionally valuable case study. It demonstrates a classic tradeoff between the pursuit of broad multilateral goals such as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a specific bilateral relationship. It reveals enduring fault lines in executive branch relations with Congress. It vividly portrays challenges confronting proponents of a strong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negotiating record and congressional deliberations,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key participants. It assesses the lessons learned and focuses on three principal questions: how did the agreement seek to advance U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what we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prolonged state-of-the-art lobbying campaign to win approval from skeptics in Congress?; and what are the agreement's actual benefits—and costs—to future US nonprolifera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170.
Data limitations arising from non‐transparency in military expenditure reporting impose significant constraints on economists studying country and comparative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ase of China. It reviews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China's military expenditure, examines the variance in published estimates, and identifies three factors which help explain the variance: budgetary falsification; non‐budgeted PLA revenue; and the US dollar purchasing‐power parity of the yuan. Conclusions emphasiz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of such variance and suggest a more active role for defence economists in a field of research generat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