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61.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T/R-R型双基地系统识别欺骗式假目标的方法。在给出双基地系统数据相关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真假目标的识别准则,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电子战条件下识别欺骗式假目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2.
一种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汉字基元获取笔段有序序列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该方法对汉字书写笔顺无任何限制,对手写汉字变形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经测试,基于本方法研制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为97.1%.  相似文献   
163.
两种轰炸弹道快速积分算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学仿真,测试了两种轰炸弹道快速积分方法:中国湖算法和极坐标算法,后者是西北工业大学(NPU)开发的。对某型航弹的弹道诸元解算的结果表明,无论是精度还是实时计算量,后者都优于前者甚多。  相似文献   
164.
Hopfield神经网络用于方位估计可获得高的精度和超分辨力。本文综述有关研究,描述该网络模型及用其于信号处理的一般步骤,用于方位估计的具体形式,讨论提高精度及分辨力的一些措施,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5.
利用静电放电模拟器对某电子时间引信的电子部件的损伤及其防护加固进行了实验研究。引信部件在ESD的作用下,储存的信息会改变;当ESD的电压进一步升高时,引信中的电子部件出现损坏,其损伤阈值为+200V.采取加固措施后,系统抗ESD的电压提高了2~3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6.
充电法在复合材料静电测试中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GJB2605-96中有关静电衰减性能测试的要求,自制了复合材料静电衰减性能测试装置。用这套测试装置对9种不同结构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充电法测试材料静电衰减性能时,由于电容效应,测试结果不能正确反映被测材料的静电性能。  相似文献   
167.
阐述了惯性导航在装甲机械化部队中应用的意义,军用车辆惯性导航的实用原理,给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构成惯性导航系统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8.
本文利用静电信号高压电极自身作为传感器的屏蔽电极,使屏蔽深度与仪器灵敏度要求相一致,并使输入端接收的电荷量与被测电位成正比关系,而获得被测电位数值,提出“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原理,并从理论上和实验上论述了原理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利用此原理研制成ZPD-l型静电电位动态测试仪,该仪器与美制263型高速静电表、日本MH型人体静电电位仪等先进仪器相比,具有输入电阻高(>10~(14)Ω)、动态特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高电压非线性失真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9.
古浪平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8,10(3):18-26 ,109
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如何控制机械手以获得所需要的运动。本文将人手操作的基本运动,抽象为具有七个构件而有九个自由度的刚体系统,严格地分析了这些运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各构件的重力、控制力和摩擦阻力,因此能完成人手操作的多种功能。而为了便于在计算机上实施运算利用Kane方程建立了以广义坐标表达的运动微分方程,这可作为分析机械手运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0.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selection of defence equipment providing best value for money. It then shows how the unit cost of the chosen equipment increases between one generation of equipment and its successor because of developments in the perceived threat, the available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demonstrates that unit cost increases can arise from a logical and rational procurement policy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chimeras and military vainglory. The resulting persistent rise in unit cost is unlikely to be significantly slowed by any of the counter‐measures yet proposed.

The paper then discusses the policies which nations have adopted to accommodate past increases in unit cost, and the options which confront any nation at the point when it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re‐equip a particular element of its armed fo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