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讨论了目标红外辐射、大气传输和IRST系统,并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完成了IRST系统的数学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2.
液体火箭发动机尾喷焰红外辐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液体火箭尾部喷焰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利用所扩展建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尾喷焰红外辐射组分的谱带参数数据库和尾喷焰流场数值仿真结果对辐射传输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得到不同观测条件下的光谱辐射亮度。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计算方法可行,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93.
机载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探测性能评测标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机载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IRST)理论与实际战场探测能力之间的较大差异,提出了IRST系统探测性能评定的方法。对机载红外探测系统探测性能指标进行理论分析,选取探测点源目标的噪声等效辐照度作用距离模型进行分析改进;探讨作用距离与探测概率之间的关系;根据IRST系统工作方式,推导出系统物理扫描概率和目标发现概率计算公式;分析目标发现概率与系统作用距离以及载机速度之间的关系;搭建双余度反馈IRST系统探测概率测试平台,制定实验评测步骤,提出一种对探测系统性能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可靠。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满足一定的探测概率下,系统作用距离极限可达到60km;通过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测试,实验结果较好地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4.
针对低空复杂场景下红外弱小动目标检测难度大、虚警率高等问题,面向探测系统中高帧频图像实时处理应用需求,提出基于全卷积网络的弱小目标精准检测方法和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的低时延并行处理方法。采用轻量化全卷积网络对红外图像中弱小目标进行空域检测,对相邻图像帧疑似目标进行时域轨迹关联以进一步降低虚警率。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相比于五种传统方法在检测率和虚警率性能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并在单片FPGA上完成100 Hz图像实时处理,处理时延低于1.8 ms,实现低空复杂场景弱小目标高精度高鲁棒快速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195.
红外成像仿真的关键环节在于红外图像的生成,反舰导弹的红外图像生成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基于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导弹目标红外图像生成的方法,根据红外物理学、空气动力学以及传热学等基本理论,建立导弹目标的红外理论模型,计算出蒙皮、尾喷管和尾喷焰等重点辐射区域的温度场和辐射场,利用灰度等级描述红外辐射信息,经过建模、视点变换、环境设置等一系列处理并渲染生成红外图像。实验结果证明,红外图像生成方法可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96.
针对飞行器试验用点火器的通用测量装置,提出了一种柱形爆炸容器的设计方法,从容器壁厚、反射超压、应用材料、容器结构以及点火器爆炸当量等方面进行考虑,计算柱形爆炸容器的压力瞬间载荷,并利用COSMOS Works软件进行应力仿真,最后通过实际飞行试验环节进行验证,回收采集系统所记录的试验数据并间接分析出点火器的工作状态,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完全吻合,容器设计合理,从而为飞行器研制试验用点火器驱动动力装置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97.
一种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综合考察红外 可见光图像人脸识别的优缺点,利用红外温谱图进行人脸检测与识别的优势,在研究可见光和红外人脸温谱图识别技术以及两者融合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的红外 可见光复合模式的人脸识别系统。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识别方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上都是可行的,系统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