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6篇
  15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关于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分别从“把多媒体教学引进仪器分析的课堂”、“开设仪器设备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基于问题学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对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2.
高等学校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人才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保证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高校人才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3.
通过对赢政用人方面的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从七个方面总结和概括了赢政用人思想的特点:“不却众庶”,以法治吏;广泛搜寻,择长而用;唯才是用,不拘小节;用人不疑,重视结果;集思广益,择善而从。纵观赢政一生,他的用人思想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在大部分时间里采取了比较正确的用人政策,只是在执政的最后几年里暴虐无常,迫害了大量人才。所有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5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以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主线,评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当代价值和局限性,从而提炼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上对当前我们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5.
胡宇萱  李林  曾立 《国防科技》2017,38(2):004-008
军民融合成为适应时代和平主旋律的一种新的国际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军民融合与技术创新两者并不是相分离的,技术创新需要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提供资金、人才以及法律支持,同时军民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6.
张远军 《国防科技》2018,39(2):019-025,046
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是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益相容是开展军民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利益相容原理,科学分析军民协同创新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基础,深入论证军民协同创新对推动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认真剖析军民协同创新存在的诸如交易费用分摊、利益诉求多元、利益分配冲突和创新风险分摊等利益不相容问题,从文化环境塑造、利益分配、风险分摊和利益保障等方面构建军民协同创新的利益相容机制,使得军民两类科技创新主体利益相容、诉求一致,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  相似文献   
157.
赵阳  舒宇  汪洋  游骏 《国防科技》2018,39(2):118-122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习主席明确要求,要下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科技兴军的核心要义是因靠科技创新推动军队建设,关键是要造就一批瞄准科技前沿、勇于善于创新的排头兵和突击队。本文以全军高层次创新性科技人才研修班为例,系统总结了研修班在组织模式、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和平台手段建设方面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并提出组训模式、培训方式、内容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提出建议,进而为我军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强力推进科技兴军伟大实践提供经验启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8.
ABSTRACT

While the drone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War on Terror, the asymmetric iconography of the battlefield is shift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off-the-shelf (COTS) drones ar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features of global battlefields, employed by non-state actors in both visualising such spaces, and the directing and inflicting of harm. As such usage increases, so too do concerns around their evolving adoption, adaptation, and potential portability into homeland spheres. While cognizant of the range of positive drone applications, it is asserted that drones nonetheless remain simultaneously bound to an inverse potential for exploitation. In examining drone risk,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the consumer drone through a series of sites and spaces through which it is technically and socially constructed. Reflecting upon industry innovation, community-driven experimentation, and evolving airspace – it calls for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drone’s malleability, arguing that understandings of COTS drones must remain attentive to both drone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drone threat.  相似文献   
159.
ABSTRACT

A call for innovation as a means to outpace the accel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o bolster capabilities quickly is a central theme of contemporary U.S. Naval Strategy. The need for innovation is accepted, but the integration of readily available technologies into the Fleet is slow. Innovation unfolds according to “Navy-Time,” a cycle lasting between a long-decade and thirty-years. To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e U.S. Navy, the article offers a Concept of Operations for Innovation that outlines how a deliberate process of analysis, weaponisation and integration can move new ideas and weapons into the Fleet in a strategically relevant time-fr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