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505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大空间钢结构建筑发生火灾时,火焰及火灾产生的高温羽流可能对钢构件构成一定威胁。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和FDS模拟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火灾环境中大空间建筑钢构件的温度,评估钢构件是否达到或超过其失效温度。  相似文献   
902.
以(Cg,|.|g)为相空间,研究具有无限时滞非线性积分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利用Schauder-Tychonov不动点定理证明方程解的g一致有界性和g一致最终有界性蕴含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903.
深入研究、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对于保证预算的落实、达到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预算执行审计应围绕“三个监督”开展工作,并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904.
消防联动是使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发挥作用达到自防自救的重要环节,正确把握自动消防设施的联动时间,合理确定自动消防设施的联动范围,准确区分"自动"和"手动"操作对象,使自动消防设施联动控制合理、有序,确保在建筑自防自救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5.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作用动能拦截弹姿态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直接力/气动力复合作用动能拦截弹的姿态控制问题,建立了拦截弹俯仰-偏航通道短周期运动模型;利用线性二次型最优跟踪控制理论结合姿控固体小火箭点火逻辑设计了复合控制系统,通过分析非线性容限得出了该系统对直接力偏差具有强鲁棒性的结论;姿控回路仿真表明系统具有快速响应特性及良好的跟踪性能,考虑侧喷干扰效应等实际条件的六自由度弹道仿真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满足拦截末段直接碰撞要求。  相似文献   
906.
分析了探索性分析模型的粒度原理,建立了基于粒度计算的指控系统效能测度的探索性分析模型,重点研究了探索性分析模型的建立,属性函数的构造和探索因子集的粒度获取方法,并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案例,对使命完成时间测度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实验表明,基于粒度计算的探索性建模方法能够通过粒度的转换降低问题的复杂度,并在不同粒度层次上实现对问题描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07.
小型固体运载器一、二级分离动力学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某低成本小型固体运载器采用侧喷流和栅格舵联合进行姿态控制。针对该布局,设计引入闭环姿态控制的一、二级级间冷分离方案。在描述级间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分离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解锁与分离冲量装置模型,气动力模型以及分离姿态控制律模型,讨论了碰撞判断条件,通过Monte Carlo仿真验证了参数不确定条件下分离姿态控制律设计对于避免碰撞和减小上面级初始姿态偏差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分离方案在充分发挥冷分离优势的同时能够弥补由冷分离时间长引起的上面级初始姿态偏差,能够有效避免级间碰撞。为该运载器的级间分离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08.
基于电磁场时域积分方程(TDIE)数值技术计算复杂目标的瞬态散射特性,其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大,采用时域自适应算法(TDAIM)降低了TDIE的计算规模。在研究TDAIM并行算法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NET Remoting的电磁场分布式数值计算方案。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案显著提高了TDAIM的计算效率,为解决电大目标瞬态电磁散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09.
We consider the optimal control of a production inventory‐system with a single product and two customer classes where items are produced one unit at a time. Upon arrival, customer orders can be fulfilled from existing inventory, if there is any, backordered, or rejected. The two classes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backorder and lost sales costs. At each decision epoch, we must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o produce an item and if so, whether to use this item to increase inventory or to reduce backlog. At each decision epoch, we must als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o satisfy demand from a particular class (should one arise), backorder it, or reject it. In doing so, we must balance inventory holding costs against the costs of backordering and lost sales. We formulate the problem as a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and use it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optimal policy. We show that the optimal policy can be described by three state‐dependent thresholds: a production base‐stock level and two order‐admission levels, one for each class. The production base‐stock level determines when production takes place and how to allocate items that are produced. This base‐stock level also determines when orders from the class with the lower shortage costs (Class 2) are backordered and not fulfilled from inventory. The order‐admission levels determine when orders should be rejected. We show that the threshold levels are monotonic (either nonincreasing or nondecreasing) in the backorder level of Class 2. We also characterize analytical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se thresholds to the various cost parameters. Using numerical results, w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optimal policy against several heuristics and show that those that do not allow for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backordering and rejecting orders can perform poorly.©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10  相似文献   
910.
在对水下输送艇指挥控制系统进行需求描述的基础上,遵循统一建模语言UML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分别建立了系统的用例模型、静态模型、行为模型、交互模型和实现模型,并对所建模型逐一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了该模型建立的正确性,为下一步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