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多属性、多目标性决策中,针对专家给出各方案偏好关系下的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乘积偏好关系的专家模糊核聚类赋权方法。该方法运用模糊核聚类的思想实现对决策专家的聚类,并通过放宽归一化约束条件,克服了传统模糊核聚类算法中离群点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同时,在专家类内赋权过程中,运用CI-IOWG算子集结同类专家的意见,依据不同专家对于形成类别一致性意见的贡献程度来确定专家权重;克服了传统基于熵权或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赋权方法的局限性。算例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2.
针对云平台上有向无环图科学应用执行容易产生虚拟机资源过剩、资源使用率低及费用虚高的问题,给出一种基于关键路径截取的有向无环图应用调度算法。该算法采取关键路径截取技术,循环找出最晚完成的未分配任务,从该任务出发,在所有未分配任务构成的图中找出最大连通子图,并计算该子图的关键路径,然后将关键路径上的任务集调度到性能匹配的虚拟机上执行;同时通过任务回填技术充分利用虚拟机的空闲时间槽,提高资源使用率。实验结果表明,在云计算平台上,该算法不仅能够在截止时间内完成有向无环图科学应用,而且可以提高资源使用率,有效减少完成该应用所需整体费用。  相似文献   
103.
雷达关联成像不依赖于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是一种高分辨凝视成像方式。传统的关联成像方法未考虑复杂扩展目标的结构信息,在高分辨成像时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提出一种自适应结构配对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该算法在稀疏贝叶斯学习的框架内针对扩展目标建立一种结构配对层次化高斯先验模型,然后采用变分贝叶斯期望-最大化算法交替进行目标重构和参数优化。该算法将某一信号分量的重构与周围信号分量联系起来,并能在迭代过程中自适应地调整表征各信号分量相关性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针对扩展目标可以有效地进行高分辨成像。  相似文献   
104.
个体活动识别对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异常行为检测、群体行为分析和基于活动的资源配置优化具有重要价值。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的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的个体活动语义识别方法,从签到数据中提取活动行为的时间周期性和趋势性特征,并采用空间偏好量化算法,从个体与群体活动的空间关联中提取群体和个体的空间访问偏好,使用自然语言嵌入工具BERT模型提取访问兴趣点的语义。时间特征、空间偏好特征和访问兴趣点名称语义特征共同构成表征群体、个体偏好的时空联合特征,通过极限梯度提升分类器对其进行分类,得到活动语义识别结果。在Foursquare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和消融实验中验证了所提活动语义识别模型可以有效提升活动语义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5.
传统的主动学习方法往往仅基于当前的目标模型来挑选样本,而忽略了历史模型所蕴含的对未标注样本预测稳定性的信息。因此,提出基于不稳定性采样的主动学习方法,依据历史模型的预测差异来估计每个未标注样本对提高模型性能的潜在效用。该方法基于历史模型对样本的预测后验概率之间的差异来衡量无标注样本的不稳定性,并挑选最不稳定的样本进行查询。在多个数据集上的大量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主成分分析网络(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network, PCANet)是一种简单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具有优秀的性能。将图嵌入思想融入PCANet,提出一种新的图像识别算法光滑主成分分析网络(Smooth-PCANet)。为了验证Smooth-PCANet算法的有效性,在人脸、手写体字符以及图片等不同数据集上构建实验,并将Smooth-PCANet与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证明,Smooth-PCANet算法比PCANet获得了更高的识别性能,并且更有效地避免了过拟合,在小样本训练时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07.
报文分类是网络的基本功能,研究人员在过去二十年提出了众多解决方案,其中决策树报文分类算法由于吞吐量高、适用于多字段、可流水线化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决策树算法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决策树报文分类算法的几何意义、常用技术和测试基准,从节点切割技术和规则集分组技术两个维度对决策树算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针对两类常用的决策树构建技术介绍了其中的典型算法,对比了各种典型算法的设计思路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适用场景。总结并展望了决策树算法的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8.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除课堂学习之外最主要的学习形式,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汉大学生学习融合成为新疆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学习融合的过程中,民汉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否存在差异,成为关注的内容。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民汉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民汉大学生自主学习差异不大,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提出了加强民汉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9.
We study a single batching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transportation and deterioration considerations arising from steel production. A set of jobs are transported, one at a time, by a vehicle from a holding area to the single batching machine. The machine can process several jobs simultaneously as a batch. The processing time of a job will increase if the duration from the time leaving the holding area to the start of its processing exceeds a given threshold. The time needed to process a batch is the longest of the job processing times in the batch. The problem is to determine the job sequenc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job batching for processing so as to minimize the makespan and the number of batches. We study four variations (P1, P2, P3, P4) of the problem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e two criteria. We prove that all the four variations are strongly NP‐hard and further develop polynomial time algorithms for their special cases. For each of the first three variations, we propose a heuristic algorithm and analyze its worst‐case performance. For P4, which is to find the Pareto frontier, we provide a heuristic algorithm and an exact algorithm based on branch and bound.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all the heuristic algorithms perform well on randomly generated problem instances, and the exact algorithm for P4 can obtain Pareto optimal schedules for small‐scale instances.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1: 269–285, 2014  相似文献   
110.
Why should deployment affect re‐enlistment? In our model, members enter the military with naïve beliefs about deployment and use actual deployment experience to update their beliefs and revise their expected utility of re‐enlisting. Empirically, re‐enlistment is related to the type and number of deployments, consistent with the learning model. Non‐hostile deployment increases first‐term re‐enlistment but hostile deployment has little effect except for the Army, where the effect is positive. Both types increase second‐term re‐enlistment. Interestingly, first‐term members with dependants tend to respond to deployment like second‐term members. In addition, deployment acts directly to affect re‐enlistment, not indirectly through time to promo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