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This study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use of technology-mediated interventions by the Zimbabwe Peace Project (ZPP) in checkmating the country’s insidious culture of political violence and impunity. It disentangles the ZPP’s strategies and the composite reactions they triggered from state functionaries and the aligned security apparatus. The ZPP exploited and deployed an Internet-circulated monthly newsletter, bulk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alerts, smartphones, radio and Facebook to shine a spotlight on injustice. It is argued that the ZPP’s whistle-blowing strategies used against human rights violators were not necessarily intended to secure immediate perpetrator conviction; rather, they were a partial but exigent attempt at using perpetrator exposure to reveal extralegal activities and checkmate the country’s culture of impunity. The ZPP’s cybernetic naming and shaming strategies embarrassed some offenders, as evidenced by the intelligence operatives and the police’s constant harassment and arrests of ZPP-affiliated activists. The state-controlled media compounded this pressure by casting aspersions on the ZPP’s bona fides, labelling it a foreign-funded organisation that was attempting to destabilise the country. Finally, this study is informed by a broad evidentiary base that includes ZPP reports on its e-archive, oral interviews, policy documents and newspaper accounts.  相似文献   
342.
作为一种集成了光学、电学和机械力学的复杂系统,激光陀螺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角速率输出。为了满足惯性导航系统长时、高精度的测量要求,研究了激光陀螺内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与激光陀螺零偏误差之间的特性;在传统的基于温度的零偏误差补偿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二频机抖激光陀螺内部温度传感器、光电二极管和粘在抖动机构上的压电陶瓷的输出信息进行复合建模;利用非线性拟合能力强的支持向量机算法,针对不同类型信息与二频机抖激光陀螺零偏误差的相关性对模型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二频机抖激光陀螺零偏误差补偿模型的补偿精度高于传统的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343.
为了获得毫米级自旋小目标的清晰成像,采用逆合成孔径成像激光雷达技术设计了基于距离向数据与方位向数据相融合的图像重建系统。系统采用大带宽、窄线宽光纤激光器配合调制器实现激光脉冲的线性调频,利用光外差原理对回波信号进行采集处理。结合自旋目标的运动特性,给出了含有自旋分量的回波信号函数方程,并将该分量引入传统的R-D算法中实现了对自旋目标的ISAIL二维图像的重建。实验采用毫米级铝条构成被测小目标,通过步进电机及带倾角的转台完成运动及自旋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当目标固定时,可通过回波能量数据获得一维距离向图像,与被测目标的4个特征点位置一致。当目标运动时,通过数据压缩并代入自旋参量,最后通过R-D算法可以获得可识别的ISAIL二维图像,验证了系统符合自旋小目标成像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44.
从现代反潜战的需求出发,通过对比不同反潜火控设备的软硬件平台,论证了新型反潜火控设备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反潜战。重点对新型火控设备所采用的软件中间件构件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未来反潜火控设备的软硬件平台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45.
高功率微波武器发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外高功率微波武器技术发展已达到实用水平。分析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原理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其组成及关键技术,根据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功用及作战性能,提出了对未来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微波武器的应用发展趋势和构想。  相似文献   
346.
高校科研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创新能力是体现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核心指标。以科研团队为视角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校团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人员队伍、条件基础、文化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5个方面出发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模型;提出了基于多属性决策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为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提供了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47.
定性定量相结合是战争设计工程的技术基础,为了探讨定性定量相结合中的如何从定量到定性进行反思,提出了定量评价干预策略的一致性检验方法;研究了从定量到定性反思的实现方法。最后以一个实例说明了整个从定量到定性进行反思的过程,并证实该反思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48.
为了对多波长激光主动式相干合成做出初步的理论描述,揭示影响合成效果的关键因素,根据相干合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计算模型.并以9波长7路相干合成系统为实例,仿真计算了光程差取不同值的情况下,各频率成分的合成效果和总体合成效果.当各路间存在较大的光程差时,只有中心频率成分实现了相干相长,其他频率成分处于"混乱"状态,总体合成...  相似文献   
349.
古建筑防火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古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并从本质安全的角度研究了古建筑中木材、纤维织物的阻燃措施。指出木材的阻燃处理方法通常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而化学方法可采用表面涂覆、浸渍处理、化学改性三种方法;纤维织物阻燃处理采用共聚阻燃改性、共混阻燃改性、阻燃后整理、接枝共聚、皮芯型复合纺丝等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阻燃处理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材料可燃性的目的,大大提高古建筑的火灾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350.
以单轴恒速偏频激光陀螺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静基座初始对准时系统中标定参数变化误差对航向敏感误差影响的数学模型。为克服外场测试环境下难以分别精确估计各标定参数的限制,提出将安装关系矩阵参数误差对航向敏感误差的作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标定;不需要外部基准,即可基于最小二乘算法实现航向敏感误差系数的在线标定。采用标定得到的航向敏感误差系数,利用原理样机进行了在线补偿精度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在线标定与补偿方法能够有效消除航向敏感误差,提高初始对准航向角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