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摘要: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22.
作为19世纪末唯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联结传统与现代的作家。《道连.葛雷的画像》既是他的小说,也是一部批评之作,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观点。这部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批评了维多利亚时代自然科学的无能,并把艺术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
《围城》的比喻艺术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从《围城》中选取了一些例句,据此来分析钱钟书先生比喻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4.
古代文论是古代知识分子创造思想的集中反映。古代文论关于创作本质特点和创作主体素质的思想揭示了写作的本质在于求新 ,新表现在“前人未道”和“匠心独妙”两个方面 ,对于创造主体的素质 ,要求“才识胆力”四者兼备。  相似文献   
25.
教师在明晰了"中国文学史"教学目的之后,开展融经典于"中国文学史"课堂教学,将经典作家、作品背景与时代艺术特征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导读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在有限的课时量内提升学生对时代性文学特征的把握。  相似文献   
26.
做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艺术专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对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艺术类学生又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培养的艺术类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从而真正实现艺术服务于社会,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他的七绝就集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清真自然就是李白七绝的主导风格.在具体作品中又分为五种风格形态:刚健豪放、飘逸旷达、俊爽明朗、含蓄蕴籍、清空渺远.有时并不能严格区分,因为有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种风格的特点,这也正说明了李白七绝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李白七绝清真自然的艺术风格,不仅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而且与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任情自适的个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8.
对长篇小说《生之水流》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技巧和法则的运用作了分析和研究,论述了其人物形象翅造的各具特色性、形神兼孙性和融入社会性特点;透视了其肖像描写的灵活多样性、语言描写的丰富多彩性、行动描写的富有特征性、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性、景物描写的寓情于物性技巧;揭示了其把笔墨、力气放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把人物放到最能表现其性格的环境,多侧面、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从事物的变化中描写人物性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9.
曹植尤其以著名的《洛神赋》奠定了“六朝美文”开山鼻祖的霸主地位且以“才高八斗”的诗文斐然傲立于建安文坛。可以说,曹植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质相扶”,崇尚诗文佳作不仅应达求“辞各美丽”的生命情韵而且更须标识出浓烈纯真的思想情感,从而彰显着“雅好”、“悲凉”、“慷慨”的审美体征。  相似文献   
30.
综合素质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文科与理科的人为割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综合素质的障碍。目前国内外部分高校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文科物理,以培养文科生的科学意识与理性的思维方式。石河子大学作为一综合性大学,从学科分布角度上来说,完全有条件为文科生开设文科物理课程。为了了解文科类学生对此课程的态度和观点,通过问卷形式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从结果看,有必要把文科物理设为公选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