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吸能结构论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的设计 ,根据板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吸能量的计算 ,分析并比较了防雷舱的传统设计与在此基础上加吸能结构后各自的吸能量 ,从而得出了防雷舱的一种新的结构设计 .  相似文献   
92.
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7)测得了几种单质炸药和样品混合炸药的非等温DSC曲线,对热分解反应速率方程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由一条非等温DSC曲线的信息计算炸药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程序,并证明DSC的线性升温速率对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3.
消化研究美军ASPEN1000DM反渗透净水装置,掌握了其技术性能参数和净水工艺流程,并对其先进性和不足之处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军应从改进反渗透系统进水的预处理、增加装置能源的选择性、研制能量回收装置和优化反渗透净水装置的设计以及水质在线监测等方面加强反渗透净水装备的研制,以提高我军供水装备的水平。  相似文献   
94.
信天翁等鸟类能够不拍打翅膀而持续飞行很长的时间和距离,因为梯度风场的存在使得它们能从中获取能量,这项技术被称之为动态滑翔。临近空间也广泛存在梯度风场,如果临近空间长航时飞行器能够利用动态滑翔技术将是十分有前途的。本文首先对无动力飞机的动态滑翔问题做了假设来简化问题的描述,更便于数学操作。在这些假设下建立了无动力飞机动态滑翔的动力学模型,即三维速度空间中只有一个输入变量的常微分方程组。之后,从理论上得到了这个三维速度空间中机械能可以增加的最大范围,即能增纺锤体内部,并推导出最大的机械能增加率。最后,得出更大的风梯度、更小的阻力系数和更小的面质比更加有利于飞机获取能量的结论,该结论加深了对动态滑翔能量观点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在战场环境中,探测出敌方网络拓扑结构,为寻找网络最佳攻击点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数据链组网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多址接入方式的探测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辐射能量分析的网络拓扑结构探测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并结合互联关系矩阵来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判断,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判断出敌方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多址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96.
为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中同时收发认知抗干扰通信系统的性能,研究了基于该系统的改进能量检测算法,推导出瑞利衰落信道中系统的检测概率、虚警概率及中断概率的理论表达式。该改进方法思想是将自干扰信道容量与接收机所需传输速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确定能量检测门限值。仿真结果表明,改进能量检测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自干扰信号对同时收发认知抗干扰接收机的不利影响,提升系统的中断性能。  相似文献   
97.
周朴  陶汝茂 《国防科技》2017,38(1):064-067
美国国防部在世纪伊始成立的高能激光技术联合办公室专职人员不到10人,却能高效调动创新体系中所有创新单元,长期保持战略先导地位。本文全面介绍联合办公室的使命职能、编制组成、运行方式、科研项目、代表性成果以及重要决策,旨在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8.
Nuclear deterrence and cyber war seem almost antithetical in their respective intellectual pedigrees. Nuclear weapons are unique in their ability to create mass destruction in a short time. Information or “cyber” weapons, at least for the most part, aim at sowing confusion or mass disruption instead of widespread physical destruction.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ome intersections between cyber and nuclear matters, and these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troublesome for the future of nuclear deterrence. For example, cyber attacks might complicate the management of a nuclear crisis. As well, information attacks on command-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might lead to a mistaken nuclear launch based on false warnings, to erroneous interpretations of data or to panic on account of feared information blackout. It is not inconceivable that future nuclear strike planning will include a preliminary wave of cyber strikes or at least a more protracted “preparation of the battlefield” by roaming through enemy networks to plant malware or map vulnerabilities.  相似文献   
99.
India’s nuclear doctrine and postur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shaped by minimum deterrence logic. This logic includes assumptions that possession of only a small retaliatory nuclear force generates sufficient deterrent effect against adversaries, and accordingly that development of limited nuclear warfighting concepts and platforms are unnecessary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e recent emergence of Pakistan’s Nasr tactical nuclear missile platform has generated pressures on Indian minimum deterr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dian official and strategic elite responses to the Nasr challenge, inclu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attendant implications. It argues that Indi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minimum deterrence, which serves as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cept for Indian nuclear policy and best supports broader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objectives. However, the form through which Indian minimum deterrence is delivered must be rethought in light of this new stage of regional nuclear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00.
针对电传动装甲车辆负载功率预测功能缺失导致控制作用滞后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较高负载功率预测精度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在分析整车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数据拟合方法,建立各动力源数学模型。将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自适应马尔可夫链两种预测方法相结合,设计非平稳趋势性负载功率组合预测方法。在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框架下,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在有限时域内实时求解最优控制指令,优化多动力源协调控制过程。依托硬件在环仿真平台进行多路面行驶实验,对比有无功率预测的能量管理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实时能量管理策略对未来负载功率具有较好的预见性,能够显著优化多动力源协调控制过程,提升车辆燃油经济性,稳定母线电压和电池荷电状态,对传统模型预测控制下的工程应用场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