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在大众传播时代,随着大众传媒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和对人们生活的深度介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优势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当今最富时代特色、深受青年官兵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一。依托某部队各单位在有关学院接受任职培训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政治机关预任处(科)长培训班学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就当前部队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加强和改进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2.
关于设置高校学生辅导员专业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辅导员专业 ,实现辅导员职业化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3.
荣燕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14,(1):59-6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疏导作用。根据二者的密切关联,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4.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已成为报纸、电台、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亦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它既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探索如何充分运用网络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开拓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抢占“制高点”,弘扬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秦斯亮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09,25(11):60-63
以黄埔军校为载体的治军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导管理体制和纪律约束方面实现了中国军队建设史上的重大变革。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黄埔治军模式的制度变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军队建设中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为今后我军政治工作领域的制度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须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整合开发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7.
由于受地域、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性,表现出民族特性鲜明、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民族意识强烈、思想单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新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课程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僵化、手段单一等问题。只有充分挖掘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完善考核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性教学,增进各民族大学生沟通交流,才能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内心认同、真心信服。 相似文献
128.
赵子良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报》2005,21(1):62-64
农民政治权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政治决策权的缺失、政治参与权的缺失、政治利益表达权的缺失等,其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上的缺憾,组织程度太低,利益表达受诸多局限,拥有的政治资源太少以及基层公权力的恣意扩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9.
本研究追踪了某小学四年级《西游记》的知识建构阅读教学,发现学生的教育戏剧生成与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真实问题探究所引发的、偶发性的、零星片段的演出,可以看作教育戏剧的自发性萌发;第二阶段是不同情境片段探究中形成的《西游记》故事的系列表演,可以看作教育戏剧的多元化实践阶段;第三阶段是系统性阅读中逐步形成了戏剧与表演理论,可以看作教育戏剧的理论体系构建。这三个阶段反映了学生自发的教育戏剧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知识建构教学中生成性课程的演化过程。了解其细节,一方面可以作为生成性教育戏剧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开展相应的阅读教学、教育戏剧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0.
The economic value, social status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small arms are particular and temporal in nature. This is demonstra ted through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adaptation in Nuer society. Specifically, the article shows how attitudes towards small arms shif ted over time from a positive valuation of guns as prestigious objects, to ambivalence between the need for protec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creased local lawlessness and violence. More generally, it demonstrates how weapon-rela ted activities can only be fully understood when seen against a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Even if the display, use and circulation of weapons appear to carry cross-cultural references, typically as expressions of power and masculine identity, the meaning is always primarily local. Therefore,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destructive impact of small arms through demand side programs, based on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if built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