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9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1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The assignment of personnel to teams is a fundamental managerial function typically involving several objectives and a variety of idiosyncratic practical constraints. Despite the prevalence of this task in practice, the process is seldom approached as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over the reported preferences of all agents. This is due in part to the underlying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that occurs when intra-team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lso due to game-theoretic considerations, when those taking part in the process are self-interested agents. Variants of this fundamental decision problem arise in a number of settings, including, for example, human resource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military platooning, ride sharing, data clustering, and in assigning students to group projects.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team formation” focused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two of the most common objectives considered i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economic efficiency (i.e., the maxim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game-theoretic stability (e.g., finding a core solution when one exists). With a weighted objective across these two goals, the problem is modeled as a bi-level binary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transformed into a single-level, exponentially sized binary integer program. We then devise a branch-cut-and-price algorithm and demonstrate its efficacy through an extensive set of simulations, with favorable comparisons to other algorithms from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922.
The Pattern 1838 Musket was initially designed for the rank and file of the British army, it was instead issued to the elite Foot Guards. With arguably the lowest survival rate of any 19th Century British military firearm it is one of the rarest muskets to encounter today. This is its story …  相似文献   
923.
为了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坦克装甲平台电子射频系统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出将综合射频系统应用在新型装甲平台上。该系统采用综合孔径方式设计,可完成对空目标搜索、精确跟踪、威胁判断、电子对抗、火力指引、毁伤评估等功能,在装甲平台防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装甲平台的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其次,详细分析了该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点,简要描述了作战中的应用模式;最后,针对综合射频系统在新型坦克装甲平台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24.
多传感器任务规划技术是反导作战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即解决如何发挥多维传感器资源的互补优势,构建"传感器-目标-任务"序列,以实现整体执行效果最优。基于JDL信息融合模型深入剖析了反导作战多传感器任务规划体系结构及其信息交互。在此基础上,结合反导作战特点,从应用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分别对多传感器任务规划技术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925.
根据某型坦克炮所配备的制式常规弹药在高原的适应性试验情况,分析了该型坦克炮作战使用的主要弹种穿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在高海拔条件下的外弹道状态,将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对该型坦克炮配备的穿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在高海拔条件下的打击效能加以分析和评估,为其在高原环境下作战和使用的打击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6.
现代战争以及从"平台为中心"转向以"网络为中心",强调的是通过各类武器平台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而形成作战网络来实现体系能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武器装备体系能力的实现机理,构建了武器装备体系的作战网络结构模型,给出了作战网络结构模型中的节点类型和关系类型,提出了能力环的概念,从作战网络结构的角度对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算例。  相似文献   
927.
针对小子样维修性试验因数据异总体而导致验前信息融合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可用度的验前信息折合模型,解决了因数据异总体无法融合的问题;利用随机加权法对验前分布参数进行了拟合,准确地表述了验前分布;提出了基于支持度的融合权值确定方法,提高了各验前分布融合权值分配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某装备维修性试验验前信息融合实例,表明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8.
在截获概率概念和截获条件的基础上,综合时域、空域、频域等窗口函数构建截获概率模型,分别建立截获过程的4个窗口函数子模型,研究截获概率与窗口函数变量的影响关系。以SPS-48雷达为辐射源,仿真分析各窗口函数变量对截获概率的影响程度,讨论分区策略下无源雷达参数优化对截获概率的影响并总结截获概率提高方法,为无源雷达设计、研制、试验以及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29.
大规模MIMO系统时分双工模式中分配的物理时隙长度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时长的信道相干时间灵活地调整长度,二者长度的不匹配导致部分时频资源的浪费,因此,系统的总体容量不能达到最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用户分层变长时隙分配方法,即根据不同终端的移动性对终端进行分层,并为不同层中的移动终端灵活地分配不同时长的物理时隙,使物理时隙长度与移动终端所对应信道的相干时长相匹配,从而减少时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避免了低速移动终端过频繁的信道估计,降低了信道训练序列开销,使系统的总体数据容量得到很大的提升。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30.
兵力部署问题旨在研究如何在作战时将兵力布置在适当位置。在研究兵力、部署和兵力部署概念溯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兵力、部署和兵力部署的基本内涵,归纳了兵力、部署和兵力部署当前具备的若干主要特征,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