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双泵源电液舵机线谱噪声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的电液舵机可大幅降低操舵噪声,但系统线谱噪声明显且随工况变化而迁移,衰减难度大。基于此,结合泵源双冗余的电液舵机原理,仅改变原系统控制策略,提出基于辅助泵源合流的压力脉动控制措施。理论分析指出,两泵源转速一致,初始相位角为半个周期可衰减奇数次谐波。设计了主从同步控制策略,配置相应硬件,并应用于实际系统,实测相同操舵工况下可降低基脚结构振动总级3~5 dB,一阶线谱最大可衰减23 dB。  相似文献   
162.
对人体 -金属ESD模型和家具ESD模型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其放电电流波形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利用单极子天线和数字存储示波器对静电放电产生的电磁脉冲辐射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ESD的辐射场在距离放电源几米以内是很短的窄脉冲 ,其脉冲持续时间约为几百ns,但其场强很大 ,典型可达几kV/m (在 1 8cm处 ) ,一般在约几百V/m (在 1 5m以内 ) ,共频谱主要分布在几十到几百MHz,频谱上限可以达到几个GHz.  相似文献   
163.
在认知无线网络中,次用户通过频谱感知来学习频谱环境,从而接入那些没有被主用户占用的频谱空隙。事实上,多种恶意攻击的存在会影响次用户频谱感知的可靠性。只有深入研究恶意攻击策略,才能确保认知无线网络的安全。基于此,研究了一种认知无线网络中的欺骗性干扰策略,即主用户仿冒攻击策略,该攻击策略通过在信道上传输伪造的主用户信号来降低次用户频谱感知的性能。具体来说,将攻击策略问题建模为在线学习问题,并提出基于汤普森采样的攻击策略以实现在探索不确定信道和利用高性能信道间的权衡。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的攻击策略相比,提出的攻击策略能更好地通过在线学习优化攻击决策以适应非平稳的认知无线网络。  相似文献   
164.
线谱激励的混沌隔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般的线性被动隔振系统因具有频率保持性而不能彻底隔离线谱激励,而对于非线性隔振系统则可能改变系统的频谱结构,特别是处于混沌状态时它的频谱是连续的宽频谱,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线谱激励的隔振问题.为此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利用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混沌状态下的宽频特征以消除或减弱特征线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沌隔振不仅对线谱有较好的隔离效果,而且整体隔振性能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165.
在常见的各种信息隐蔽传输方法中,宿主载体大多集中于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多媒体信源,而通过射频信号作为载体来实施隐蔽信息传输的技术手段十分缺乏。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调相干扰寄生扩频的隐蔽信息传输方法。在干扰机对雷达、通信等目标对象发射噪声压制干扰信号的同时,将需要传输的信息寄生调制于噪声干扰的相位分量,形成一种类扩频传输信号,并有效隐藏于大功率干扰信号之中实现传输。在接收端通过解扩处理而恢复出隐藏的调制分量,最后解调出其中所隐蔽承载的数字比特流。仿真试验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对于电子对抗设备的综合一体化应用和隐蔽通信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6.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joining strategies and admission control policy for secondary users (SUs) with retrial behavior in a cognitive radio (CR) system where a single primary user (PU) coexists with multiple SUs. Under a certain reward‐cost structure, SUs opportunistically access the PU band when it is not occupied by the PU. If the band is available upon arrival, an SU decides with a probability either to use the band immediately or to balk the system. If the band is occupied, the SU must decide whether to enter the system as a retrial customer or to leave the system. Once the PU requests for service, the service of SU being served, if any, will be interrupted, and the interrupted SU leaves the band and retries for service after a random amount of time.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the equilibrium behavior of non‐cooperative SUs who want to maximize their benefit in a selfish, distributed manner with delay‐sensitive utility function. The socially optimal strategies of SUs are also derived. To utilize the PU band more efficiently and rationally, an admission control policy is proposed to regulate SUs who enter the system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the individually and socially optima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67.
复杂电磁环境对海上作战和频谱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感知战场电磁态势是指挥控制、频谱管控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尚没有系统生成海战场电磁态势的方法.在分析传统态势感知模型的基础上,定义了战场电磁态势的相关概念,提出了海战场电磁态势感知的基本模型,深入分析了电磁环境感知、电磁环境构建、电磁态势理解、电磁态势展现等模型中的重要环节,并提出了初步技术解决途径,为进一步分析和评估海战场电磁态势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8.
提出了本征模式函数IMF成员相应的幅度及频率时间函数的计算方法。由函数的Hilbert谱可获得相关的边缘谱,边缘谱确定了几乎连续的能量分布,从而提供了通过每个频率值测量总能量的方法。根据能量-频率-时间分布,就可以定量确定平稳性,平稳性是物理过程的一个复杂属性,其由平稳度DS和统计平稳度DSS进行度量,同时给出了DS和DSS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9.
同频融合算法在处理频率快速变化的信号等应用中具有精度高、抗噪性好的优点,然而该算法实时性较差且精度受相位差测量影响较大。提出了基于全相位的同频融合分层算法,通过设计分层算法以减少多重循环中的冗余计算单元,可在不牺牲精度的前提下成倍降低运算量;采用全相位谱分析法降低相位差测量误差,明显改善了相位差补偿效果。理论分析与对比实验表明,该算法对同频融合过程有显著的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7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US irregular warfare (IW) doctrine and practice from 2001 onwards. It argues that, after 9/11, top-tier civilian policymakers in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and across the US government developed a heightened awareness of asymmetric threats and non-conventional forms of warfare, especially those shaped by contemporary globalisation. The result was a gradual turn towards irregular warfare, led by Rumsfeld and the DoD, designed to ensure ‘full spectrum dominance’ across all modes of conflict. This pre-dated the insurgency in Iraq and the promotion of counterinsurgency in the US Army by General David Petraeus and others. Policymakers' reluctance to acknowledge the insurgency in Iraq was not down to a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IW, but because they had viewed Iraq in conventional terms for so many years and were reluctant to admit their mis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