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差速式、独立式2类转向机构,分别给出了不计和计及履带接地段打滑条件下最大循环功率及相应的相对转向半径的计算方法,定量讨论了不计和计及履带接地段打滑时循环功率的差别。在示例给定的计算条件下计算结果表明,计及履带接地段打滑时循环功率较不计打滑时小约20%。实车试验结果证实:考虑履带接地段打滑计算的循环功率同实际值更接近,在分析循环功率时不能忽略履带接地段的打滑。  相似文献   
112.
不同国家依各自传统 ,有不同的法治之路 ,中国的法治建设应立足传统 ,走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 ,即社会演进型与政府推进型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3.
由于制导炮弹由身管武器发射,其飞行控制能力和导引信息量有限,故基于预测落点位置偏差量来修正速度方向并在控制时间内连续分配导引指令的思想提出一种新的三维末制导方法。根据非线性弹道方程组的级数解预测弹丸落点位置,得到落点与目标的偏差,并提出两种通过此偏差解算当前速度方向修正量的方法。取剩余飞行时间为修正时间,通过将速度方向修正量分配到整个剩余导引段建立加速度修正公式,从而减小导引指令饱和的可能性。通过连续地预测落点和分配加速度指令来实时地导引飞行。仿真结果表明:该导引方法简单可行,精度高,对控制能力要求较低,且具备较好的制导效果和毁伤效果,可为该体制制导炮弹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4.
民法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法学教育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法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本文列举了当前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如应当针对本科生编写统一的、以通说理论为内容的民法系列教材,开设有关社会、经济的其他课程以辅助学生理解民法现象和民法制度,加强实务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争议问题的能力,探索建立与实务部门的协同育人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5.
首次提出了离散变结构控制的变速趋近律.文中指出,在变速趋近律的制约下,会出现扇形的切换区.给出了扇形切换区准滑动模态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6.
本文导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热规律 q∝△(T~n)时内可逆卡诺热泵的最佳供热系数、利润率关系,并藉此讨论了几种传热规律时内可逆卡诺热泵的有限时间(火用)经济最优性能,得到了一些新的普适结果。  相似文献   
117.
对固定形式的变结构控制对应的趋近律进行了研究,分别推导出用全部状态构成的控制、用部分状态构成的控制以及形式为u=ueq+ud的控制所对应的趋近律.  相似文献   
118.
亚超结合反舰导弹控制规律的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海战的特点,分析了现代海战对反舰导弹的性能需求,提出了亚超结合反舰导弹是未来反舰导弹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分析了亚超结合反舰导弹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并对未来亚超结合反舰导弹控制系统控制规律的选取作了研究分析,最后提出了亚超结合反舰导弹设计的主要关键技术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9.
Interpreting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by Daniel H. Joyn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92 pages, $100.  相似文献   
120.
International law clearly requires an imminent threat of attack as a justification for the preemptive use of military force. However, the standard definition of an imminent threat was derived centuries b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chemical, or biological weapons or ballistic missiles and other delivery systems that can reach their targets in a matter of minutes. Any use of force to alleviate threats posed by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 prior to tactical warning of the actual launch of such weapons falls into the legally and ethically controversial category of “anticipatory self-defense,” leaving decision makers potentially liable to prosecution for war crimes. Effective and ethical enforcement of nonproliferation therefore demands a standard for imminence of threat broad enough to allow military action as a last resort but sufficiently restrictive to prohibit indiscriminate action against suspected WMD programs. Following a critical review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nd cases on preemp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standard for preemptive military action: the existence of operational WMD, or a clandestine program to develop WMD, in contra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new proposed standard, which at the time of writing would permit preemptive attack against WMD-armed terrorist groups but prohibit it against all states except Iran and possibly North Ko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