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易班"作为网上班级的信息交互平台,从成立至今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对高校"班级管理"影响的基础上,研究现行易班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强易班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探究易班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丰富对于以网络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班级管理和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2.
新疆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体育文化的形成植根于军队,发展于屯垦戍边事业,在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中具有独树一帜的特征和价值;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兵团精神为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为促进兵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兵团体育文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仍然保留着"单位体制"、"行政运行"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兵团体育文化多元化、特色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在兵团城市化背景下,体育文化体制、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文化内容必须走创新之路,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3.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本文对比考察了东西方大学文化与精神起源,认为中国大学精神的真正源头在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扎根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同时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中国的大学只有高扬尊道贵德、育人新民、自由独立、兼容并包、崇尚民主等大学精神,远离媚俗趋利的不良倾向,才能牢固树立起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4.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他基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现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并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毛泽东探索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今天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坚持贯彻习近平“两个不能否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5.
词汇是最易受时代与社会感染的因素,颜色词语往往蕴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绿色”的文化意味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汉语“绿”有青春、美丽、卑贱的意味,而现代汉语的“绿色”词汇包含了畅通、节能、天然、环保和健康的意味。在全球性“绿色”文化缺失的背景下,这种文化意味的转变正是人们对“绿色”文化的理性呼唤。。  相似文献   
166.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双向的,意味着不仅仅是吸纳国外的文化,同时还担当着本国先进文化的传播。本文选取了新疆高校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石河子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了大学生中国文化词汇、书面英语表达能力及师生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证实了多元文化语境下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同样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和中国文化缺失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对外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7.
校园文化以其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作为特征,凸显出其在反映学校综合实力、推动大学生德育教育、激发其创造精神并规范其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健康、和谐的文化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音乐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更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8.
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语言的文化词汇的一部分。地名几乎总是有理据的,所以它们记录了一部分民族文化。很多词典轻视地名,外语教学也常常忽视地名。本文论述名词、专有名词、地名、地名与普通词语之间的联系、英美两国的地名来源,说明地名在英语教与学中的重要性,以引起师生注意。  相似文献   
169.
The economic value, social status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small arms are particular and temporal in nature. This is demonstra ted through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adaptation in Nuer society. Specifically, the article shows how attitudes towards small arms shif ted over time from a positive valuation of guns as prestigious objects, to ambivalence between the need for protec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creased local lawlessness and violence. More generally, it demonstrates how weapon-rela ted activities can only be fully understood when seen against a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Even if the display, use and circulation of weapons appear to carry cross-cultural references, typically as expressions of power and masculine identity, the meaning is always primarily local. Therefore,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destructive impact of small arms through demand side programs, based on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if built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70.
The Building Security Overseas Strategy is at its core an ‘Intervention to end all Interventions’ – from a Western as well as an African perspective. Two of its main pillars are security sector reform in specific countries and systematic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frican Peace and Security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y such efforts have met little success in francophone Africa. It argues that the failure of Western advisers to understand the sociological dynamics of African armed forces, shaped by a political culture based on personal loyalty to the leader, is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n that context, the Huntingtonian-typ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ivilians and the military does not apply as military and civilians act in concert within common clientelism systems. As a result of the curtailing of the state-formation experience in most African countries, the military never had to demonstrate its performance as a state builder, nor did it have to bargain its legitimacy against the support of the citizens. Partnership in that context will remain a misnomer, at least until African military can credibly demonstrate commitment to state-building grounded in a broad-based social contr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