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22篇
  7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针对现有的软件定义卫星网络中流表占用的三态内容寻址存储器空间不断增加,复杂的流表项查找、匹配过程导致路由转发效率降低,无法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的问题,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定义卫星网络智能路由架构。控制器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获取数据流的传输模式,并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代替流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Chebyshev神经网络的智能路由策略,交换机根据数据流的业务类型预测其转发路径,以满足卫星网络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路由策略显著减少了占用的三态内容寻址存储器存储空间,提高了路由效率。  相似文献   
712.
针对现有备件供应优化方法未从寿命周期角度考虑备件供应优化问题,将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备件需求特征融入备件供应网络设计中,实施动态需求特征下的寿命周期整体优化。深入分析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备件需求特征;建立备件供应响应时间转移方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使寿命周期备件保障效益最大的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仿真案例证明了多种备件保障模式的组合能够显著提高寿命周期保障效益,寿命周期整体优化可以实施更高效的备件供应。  相似文献   
713.
为高效研究电磁发射用脉冲功率电源放电性能,为电磁发射提供技术支持,降低研发成本,电磁发射过程的相关建模与仿真工作需要重点研究。对弹丸在轨道中实际运动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对脉冲功率电源建立电路模型,采用联合两种模型的方法对脉冲功率电源放电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发射过程多物理现象的脉冲功率电源放电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脉冲功率电源放电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14.
大型航天研发项目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国家重大工程中一类较为特殊的项目,而风险分析是大型航天研发项目按计划、高质量、低成本完成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大型航天研发项目的特点、风险因素以及管理过程,结合Multi-Agent以及分布式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Multi-Agent技术的大型航天研发项目风险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项目进行了实验仿真,获取了项目的风险水平和关键风险因素,为航天研发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15.
针对技术风险难以直接度量、模型参数设定主观性较强等问题,利用技术成熟度的规范化方法评估系统组成的技术实现条件和难度;通过矩阵化的系统描述及关联关系推理,建立各分系统技术成熟度与系统过程模型动态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采用系统过程建模仿真的间接方法,计算进度或费用超出可承受范围的不确定性,用以评估复杂系统研制的技术风险。通过多分辨率建模方法提高系统分析粒度,使该方法具有随系统演化过程对技术风险评估保持更新和分析粒度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16.
针对传统真值发现算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文本数据的问题,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面向多源文本数据的真值发现算法(NN_Truth)。根据文本答案多因素性、词语使用多样性以及文本数据稀疏性等特点,将“数据源-答案”向量作为网络输入,识别答案真值向量作为网络输出,依据真值发现的一般假设,无监督学习各数据源答案向量间关联关系,并最终获得答案真值。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适用于文本数据真值发现场景,较基于检索的方法及传统真值发现算法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17.
ABSTRACT

While the drone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the War on Terror, the asymmetric iconography of the battlefield is shift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off-the-shelf (COTS) drones ar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features of global battlefields, employed by non-state actors in both visualising such spaces, and the directing and inflicting of harm. As such usage increases, so too do concerns around their evolving adoption, adaptation, and potential portability into homeland spheres. While cognizant of the range of positive drone applications, it is asserted that drones nonetheless remain simultaneously bound to an inverse potential for exploitation. In examining drone risk,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the consumer drone through a series of sites and spaces through which it is technically and socially constructed. Reflecting upon industry innovation, community-driven experimentation, and evolving airspace – it calls for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drone’s malleability, arguing that understandings of COTS drones must remain attentive to both drone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drone threa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