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In this article, we define two different workforce leveling objectives for serial transfer lines. Each job is to be processed on each transfer station for c time periods (e.g., hours). We assume that the number of workers needed to complete each operation of a job in precisely c periods is given. Jobs transfer forward synchronously after every production cycle (i.e., c periods). We study two leveling objectives: maximin workforce size () and min range (R). Leveling objectives produce schedules where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workers needed in all stations of a transfer line does not experience dramatic changes from one production cycle to the next. For and a two‐station system, we develop a fast polynomial algorithm. The range problem is known to be NP‐complete. For the two‐station system, we develop a very fast optimal algorithm that uses a tight lower bound and an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finding complementary Hamiltonian cycles in bipartite graphs. Via a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 we demonstrate that range schedules are superior because not only do they limit the workforce fluctuations from one production cycle to the next, but they also do so with a minor increase in the total workforce size. We extend our results to the m‐station system and develop heuristic algorithms. We find that these heuristics work poorly for min range (R), which indicates that special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m‐station problem need to be identified before we can develop efficient algorithms. © 2016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3: 577–590, 2016  相似文献   
442.
为精确估计对流层散射双向时间比对系统中对流层斜延迟,分析了估计卫星信号对流层斜延迟的Hopfield天顶延迟模型及CFA2.2映射函数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从而适用于对流层散射斜延迟的精确估计。根据北纬35°~37°范围内的三个测站2010—2012三年的气象数据,验证Hopfield模型精度范围小于35 mm,并将三个测站按相互之间基线距离的不同分为三组比对站,利用2012年的气象数据,计算在不同入射角下一年的对流层散射斜延迟,并得出最大斜延迟对应的年积日和入射角。结果表明,三组比对站的最大单向散射斜延迟为21.82~35.45 m。在双向比对抵消90%的情况下,时间延迟为7.3 ns~11.7 ns;相互抵消95%时,时间延迟为3.6 ns~5.9 ns。  相似文献   
443.
在强激光武器的跟踪误差为均方可导、各态历经、零均值的正态过程的条件下,通过明晰的物理概念与严谨的数理演绎,导出了它的动态毁伤概率的级数表达式。通过算例探讨了动态毁伤概率的性质:它存在两个极大值所对应的随机穿越的自然频率,当跟踪系统工作在其中的非零频率上时,更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展现了跟踪误差的传递函数与动态毁伤概率间的定量关系。为论证、设计、检验强激光武器系统的动态毁伤概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44.
针对典型飞机掩蔽库目标,研究空地导弹对两种不同停放方式飞机的毁伤效能评估方法。首先定义了飞机的毁伤等级,其次构建了聚能侵彻战斗部对飞机掩蔽库的毁伤模型。最后通过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研究空地导弹对掩体内停放飞机的毁伤效果,并且计算了导弹的杀伤概率。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和采用的评估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45.
给出一种强激光武器与目标存在相对运动时的毁伤概率(动态毁伤概率)在非致毁条件下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在已知强激光对目标的致毁时间、一次发射时间的基础上,在武器的跟瞄子系统对目标无毁的跟踪试验中,通过检测跟踪误差在射击门内外交替出现的时间间隔,给出动态毁伤概率的点估计,以及在既定置信度下,动态毁伤概率的置信区间,同时还能判断所测毁伤概率是否处于最佳状态,为进一步优化动态毁伤概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6.
针对常规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能力差的问题,分析跟踪干扰原理,提出变速跳频通信。建立数学模型,在干扰容限、压制比和追踪概率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变速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对误码率的性能,并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447.
相控阵雷达可通过合理配置工作参数优化其性能。针对相控阵雷达在搜索目标时易受敌方电子侦察设备威胁的现实,研究了在保持搜索能力的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参数降低截获概率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相控阵雷达搜索状态LPI(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截获概率模型与搜索能力模型,给出了3种参数调整策略。仿真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比较了3种策略的优劣。  相似文献   
448.
针对高斯混合概率假设密度(GMPHD)滤波算法中的机动目标跟踪问题,提出BFG-GMPHD算法,扩展了GMPHD滤波算法的适用范围。算法利用最佳拟合高斯(BFG)分布来近似目标动态模型中的状态转移矩阵和过程噪声的协方差矩阵,实现了滤波器与不同动态模型的匹配;在对BFG分布进行递推时,引入了模型概率更新过程,解决了BFG仅依赖于先验信息的问题;并利用UKF算法对GMPHD的高斯分量进行递推,使得算法能处理量测方程为非线性的情况。仿真实验表明,BFG-GMPHD算法能快速匹配目标模型的变化,实现对多机动目标的有效跟踪,准确估计出目标的数目和状态。  相似文献   
449.
根据某型反导舰炮配装的舰船摇摆特性及海浪运动数学模型,首先模拟得到高海情舰船摇摆趋势图;然后分析了高海情对反导舰炮射击诸元的影响;其次,采用变换抽样法在高海情射击诸元变化范围内随机产生方位角和高低角增量,通过解6自由度弹道方程计算方位角和高低角增量概率误差,再根据概率误差解算高海情条件下系统的命中概率;最后,对大量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为靶场试验及系统精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0.
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火力分配是弹炮结合武器系统射击指挥中的重要环节。论文针对弹炮结合武器系统中防空导弹分系统和高炮分系统战术技术性能与作战特点,在具体分析火力分配考虑的主要因素——防空导弹分系统和高炮分系统的杀伤区与毁伤概率的基础上,确立了相应的火力优化分配原则,构建了实用的临近航路和过航点处火力分配模型,通过仿真表明该模型实时性好,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对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