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21.
基于开放式水洞,构建了通气空泡与超音速尾喷流耦合作用实验系统。设计了四种可变长度实验模型,重点研究射流与通气空泡相对位置对空泡射流耦合作用机理的影响。针对不同外形实验模型,改变通气流量和射流流量,获得了不同工况下空泡界面瞬态演化规律。通过实验,观察到射流完全补气、射流部分泄气、射流完全泄气三种不同耦合作用模式。进一步结合实验数据和Paryshev理论分析,建立了不同模式下临界转变条件和空泡尺度计算模型。当≤0.1 时,空泡长度可用经典空泡经验公式来描述;当0.1<<1.5 时,空泡长度分为模型长度和尾部空泡长度两部分,而尾部空泡长度只与无量纲动量比有关;当 ≥1.5时,空泡闭合在喷管出口,空泡长度与模型长度相等。  相似文献   
122.
De-ic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ubject in numerous ap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direct numer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thermo-mechanical deicing is limited. This work is focusing on developing a numerical model and tool to direct simulate the de-icing proces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peridynamics theory. Here, we adopted the fully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bond-based peridynamics (TM-BB-PD) method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de-ic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M-BB-PD, the ice consti-tutive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material points, and a modified failure criteria is proposed,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emperature effect to predict the damage of quasi-brittle ice material. Moreover,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thermal load in the de-icing process. By 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previous reported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ur numerical model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 prediction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we find that the developed method can not only predict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the ice, but also predic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heat conduction during the de-icing process.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for the ice crack growth pattern is discussed accordingly. In conclusion, the coupled thermal-mechanical peridynamics formulation with modified failure criterion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a modeling tool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de-ic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3.
从脉冲信号对屏蔽双绞线的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实验脉冲信号发生器作为干扰源对基于非屏蔽双绞线和不同接地方式屏蔽双绞线的CAN总线通信系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屏蔽双绞线和屏蔽层不接地屏蔽双绞线电磁脉冲耦合效果基本相同,屏蔽层双端接地可以抗脉冲信号的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  相似文献   
124.
作为一种主动冷却方式,逆向喷流结构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具有显著效果.为了对头锥逆喷的防热特性进行准确预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6马赫下的头锥逆喷结构的流动和传热进行数值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对比,验证了湍流模型和流热耦合算法的准确性,获得了不同逆喷总压比下的流动特性,并且对不同逆喷总压比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进行了分...  相似文献   
125.
运用统计能量分析法解决高频声振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出统计能量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和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应用模态理论对系统的输入功率和耦合损耗因子进行了研究,挖掘了统计能量分析法中“统计”的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对统计能量分析法原理的分析,提出增大系统的特征尺寸和系统阻尼、增大分析带宽和采用宽带激励均可提高统计能量分析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6.
射频前端强电磁脉冲前门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强电磁脉冲能量经天线进入射频前端的威胁,给出强电磁脉冲环境的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天线-射频前端工作原理,提出全频带脉冲耦合能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以中馈天线-短波电台为例,用电磁仿真软件CST实现了天线仿真与前端电路仿真的有机连接,得出前门耦合数据及其影响因素,此仿真方案也为更深入分析耦合效应、验证防护技术提供了良好平台.最后根据仿真为前门防护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27.
电磁发射装置电-磁-热场分布的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电磁发射过程中出现的热烧蚀现象,构建了电磁发射及电接触层接触电阻的模型,推导出电-磁-热场耦合方程,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在脉冲电流激励下,轨道和电枢间电流密度、磁感应强度及温度的分布图。计算过程表明:电磁发射过程实际是电-磁-热场的耦合过程,接触电阻是造成电磁发射热损耗的主要原因之一,接触电阻使得轨道和电枢接触表面区域的电流密度极大,容易造成轨道材料的烧蚀。  相似文献   
128.
太阳能电池阵跟踪驱动过程扰振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能电池阵对日跟踪驱动过程所产生的扰动是限制高精度航天器技术指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获取驱动扰动的规律性特征,本文将太阳能电池阵及其驱动装置考虑为相互耦合的整体系统,从主要驱动环节出发建立其机电一体化扰振分析模型和Simulink动力学仿真模块,通过试验算例验证模型正确性,并分析了电池阵刚柔耦合和质心偏置等因素对扰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波动将激起电池阵低阶扭振模态,扰动频谱具有步进电动机驱动和柔性结构振动的频率特性,但扭振扰动对刚体运动规律影响很小;质心偏置会引起电池阵平动与转动耦合的空间振动,激扰面外弯曲振型,改变扰振频率分布和放大扰振分量幅值。  相似文献   
129.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建立弹带挤进的动力学模型,依据低周疲劳理论对身管内壁横向裂纹的萌生时机进行研究.在仅考虑热载荷的作用下,研究热疲劳因素对身管裂纹萌生的影响;再利用热力耦合分析方法,研究将弹带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考虑进来后身管横向裂纹的萌生时机.结果表明,通过热力耦合模型得到的疲劳射弹发数与实弹射击实验发现的横向裂纹的萌生时机相吻合,验证了在考虑热力耦合作用下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0.
从需求分析、对称五元照射器组阵设计、单通道单脉冲(Single-Channel Monopulse,SCM)网络设计等几个环节,深入分析了无人值守条件下高动态低仰角跟踪所采用的对称五元照射SCM网络的实现方法。通过与传统3通道天线组阵的比较,阐明了新对称五元照射阵列的优越性;通过与双通道多模馈源和差网络的比较,阐明了新SCM网络的特点;根据校飞试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