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1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1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81.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对运动目标的跟踪检测成为目标定位跟踪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介绍了雷达数据处理和EKF算法,并提出了在三维空间中EKF(扩展Kalman滤波)算法的应用,实时地跟踪三维空间中的运动目标,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验证了该算法具有的较好的鲁棒性和跟踪精度,能够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2.
多目标拦截是弹道导弹防御的重大难题,也是目前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所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点。在将多目标问题分为单弹头攻击和多弹头攻击2类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相关研究计划,分别针对核爆炸防御、助推段防御、先进的目标识别器和多拦截器防御等多目标拦截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3.
确定对空袭兵器的拦截次序是防空导弹火力分配的重要内容.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确定防空导弹对多个目标拦截的优先次序,先对模型进行描述,给出模糊相似关系矩阵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再以4种空袭兵器为作战对象,运用模型进行计算,得出直观的目标拦截排序结果,变模糊的、复杂的问题为直观的结论.为指挥员科学分配防空火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空导弹的制空效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4.
未来战机的作战环境要求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在仅有角度测量信息情况下仍须具有稳定的目标跟踪能力.对机载多传感器的角度融合跟踪系统的结构和算法进行了研究,分别给出了两个传感器同步测量时的集中式状态估计算法和异步测量时不损信息量的混合式状态估计算法,即顺序滤波方法,并对相应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85.
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的特点,建立PMLSM在dq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介绍了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想。通过对控制电流以及电机位置的实验分析,验证了所研究的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6.
为解决用水力测功器实现螺旋桨高海情下动态负载模拟的难题,首先给出了问题的数学描述并从工程应用角度做了适当简化,完成了开环辨识试验和神经网络建模;然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水力测功器模拟螺旋桨高海情负载的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研究;仿真研究结果证明,文中所提方法确实有效,可用于水力测功器建模及动态加载控制。  相似文献   
187.
利用网络撕裂法逐层将复杂装备撕裂为较为简单的单元,并充分利用粗糙集和神经网络融合方法的优点进行故障诊断。提出了基于粗糙神经网络的网络撕裂故障诊断方法,总结出基于粗糙神经网络和网络撕裂的故障算法流程图。以L-F滤波器为例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明显优于普通的基于粗糙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网络结构得到简化,训练速度得到加快。  相似文献   
188.
协同制造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系统的可靠性是协同制造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协同制造系统的自身特点出发,阐述了进行协同制造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给出了协同制造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框架模型,认为协同制造系统可靠性应该从人、工作流系统和设备硬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各部分的可靠性研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9.
During the period 1996–2006, the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waged overt people’s war to seize state power and institute a new order that realized the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New Democracy’ as posited by Mao Tse-tung. Contextual shifts led to a crucial strategic turning point in September 2005, when the Maoists agreed to a united front with estranged legal parties to oust the monarchy and establish a republic. Though touted as acceptance of political reintegration, the move was tactical rather than strategic. The party had no intention of supporting a parliamentary version of democracy and thus, 2006–2016, engaged in a covert effort to seize power. Central to this effort was the paramilitary Young Communist League (YCL), the members of which responded to inflammatory party verbiage and exhortations with attacks upon rival political actors. These attacks, academically and legally, were terrorism and offered a salient illustration of intra-state unrestricted warfare. Ultimately, organizational, national, and regional circumstances caused the main Maoist movement to move decisively away from its covert approach. By that time, however, radical splinters had embraced the use of terrorism against rival political actors, creating a situation whereby local politics is yet a dangerous endeavor in certain areas and at certain times.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