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反攻,是整个对日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抗日战史不可不注意对战略反攻的研究。正面战场的战略反攻问题,诸如国民政府统帅部有关战略反攻的方针和计划是怎样的,正面战场是否出现过战略反攻,对抗战结束前夜国民党军的反攻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最后胜利的。八年全国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局部抗战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我国史学界对全国抗战史的研究,一向十分关注。然  相似文献   
3.
△ 在日本分离华北、夺占内蒙,南京政府开始走向抗日的过程中形成的绥远抗战格局,是蒋介石的有限度的局部抵抗、阎锡山的“守土抗战”和傅作义的“誓保国土、抵抗到底”在当时形势之下的结合体。△ 绥军第三十五军和晋军骑兵军为绥远抗战的主力,董其武、孙兰峰、彭毓斌、孙长胜等部组成为前线的野战部队,晋军王靖国部、李服膺部为第二线部队,中央军第十三军汤恩伯部正向绥远开拨以为支援,但并未直接参战。这是有限度的局部抗战在军事力量体制上的反映。△ 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收复锡拉木楞庙之战,构成了绥远抗战的基本作战过程,三战三捷,奠定了绥远战争胜利的基局。绥远战争的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推动了民族战争的步伐,成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绥远当局坚定的抗战决策、战前的充分准备、策反伪军工作的成功、汉蒙两民族的团结对外,特别是在作战指挥上实行积极防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出敌不意攻故不备等等,是绥远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的亚洲太平洋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亚太军事战略变动的过程中,中国战区的战略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剖析亚太军事战略和中国战略地位变动的原由及其过程,有助于认识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关系,从中引出必要的历史结论。一、亚太军事战略:“维持中国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日本法西斯作战。在这之前,中国已经独力对日作战达四年半之八。在这期间,美国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对日本侵华采取姑息、妥协的政策,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南进趋势的日渐明显和美日矛…  相似文献   
5.
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中国曾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发生在1932年春天的淞沪抗战,是局部抗战中震动中外,可歌可泣的重大一役。淞沪抗战高举起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旗帜,毅然冲破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开辟了路道。淞沪抗战给了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使敌军三次增兵,四易其帅,遭受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打击。淞沪抗战在国难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台海两岸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外岛"问题,是整个台湾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台三方从各自的战略利益出发,对"外岛"问题始终抱有不同的立场和政策.自杜鲁门政府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美国逐步形成对"外岛"的基本政策即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纳入美国在远东的防御体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卫台澎不落入红色中国手中;美国对防卫"外岛"不向蒋介石政府做任何承诺,除非中共军队对"外岛"进攻的同时也对台澎发动攻击,或者对"外岛"的攻击是进攻台澎的前奏,否则,美军不介入保卫"外岛"的战争.同时,美国又刻意保持"外岛"政策的灵活性和模糊性.蒋介石当局着眼于"反共复国"的基本政策,视"外岛"为生命线,竭力坚持以重兵保卫"外岛",要求美国承诺协防任务、美军直接参与防卫"外岛"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在应对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之战、美英策动新西兰在联合国提出"海峡停火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磋商与交涉、美国策划蒋军撤出大陈岛,以及对于金门和马祖两岛守与撤决策的争论等等,美台双方之间无不贯穿着上述各自的政策意图,同时也始终受到西方两大阵营冷战格局和台海两岸战略态势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杭州湾北岸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极具重要意义。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时,日军采取“两翼迂回、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会战后期,日军第10军在淞沪战场的右翼杭州湾北岸实行登陆,与从左翼迂回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淞沪守军,进攻上海和南京。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走廊对日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未能阻敌进攻,阻击战最终陷于失败,导致淞沪战场防御阵线的完全瓦解和上海的陷落。太湖南走廊的被打通和苏浙皖边境门户洞开,造成日军从南面和西面迂回南京的态势。抗日战史上这惨痛和悲壮的一幕,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军事活动和军事斗争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军事领域的这种活动和斗争,是整个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受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所制约和决定的,但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现代军事史应当以现代中国军事领域具体的特殊的矛盾运动过程为基础,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中国军事领域的矛盾及其发展,主要表现为五个方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举行淞沪会战具有多方面战略企图。他是淞沪会战的最高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全面地、自始至终地、直接地介入了淞沪会战。蒋介石对淞沪会战的影响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呈现为两种不同的后果,其决策和指挥的正确方面,对战局的影响是正面的,产生了积极的成果;而其采取单纯防御战略方针、阵地战作战方针、战役战斗上的持久战和消耗战,以及对于淞沪战场左右两翼毗邻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凸形边沿疏于防范,对战局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了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杰出的军事学家蒋百里(1882—1938)是民国时期国防学说的奠基者。蒋百里的国防思想,代表了我国国防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时代,是二十世记初以后的三十多年中,中外军事思想互相交汇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的爱国主义者为民族自卫、抗敌御侮而设计的国防军事方略。他的国防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与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斗争的进程息息相关;立足于民族的现实,为了民族的将来,是他研究国防问题的根本方向。他对国防问题的理论和观点,融会中外军事与国防学说中许多精华,凝结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