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目前静电感度试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了JGY-50型静电火花感度仪的串联电阻和真空开关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桥丝式电火工品的静电感度测试新方法,通过一个高压线性采样装置直接测量试样在试验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曲线,求得试样实际消耗的能量,以此统计试样的静电感度。采用这种方法,测试了JD-11电点火具的50%发火能与放电时间常数的关系,得到了呈单调规律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及其数据处理方法,报道了利用该方法测试的两种电点火管DD—4.5、DD—17的静电感度测试结果。确定了其最小静电点火能分别为834μJ和188μJ。依据不同的ESD(静电放电)模型,讨论了不同静电危害源对电点火管直接放电时的最高安全电压值。  相似文献   
3.
漫话礼炮     
礼炮作为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上经常应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说法。特别是礼炮的响数有着许多的讲究和意义。 众说纷纭的礼炮由来 有关礼炮鸣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具体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礼炮仪式起源于德国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4.
蒋健林 《国防》2008,(12):20-20
为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今年10月10日,海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正式脱离省建设厅编制,单独设置为省政府正厅级直属机构,并举行了成立挂牌仪  相似文献   
5.
加强军人道德建设,既要从弘扬时代精神中求得突破,又要从传承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传统“耻感文化”在道德教化上的正向功能对于加强军人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军人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有助于军人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军人培养可贵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军人强化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6.
3月22日上午9时,学院医院隆重举行门急诊楼落成典礼暨妇产科微创诊疗中心揭牌仪式。学院谷安彪副院长及四部领导、未央区卫生部门领导和友好医院领导前来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相似文献   
7.
5月19日上午8时整,牡丹江军分区机关院内,一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中多了一项从来没有过的“特殊”内容:降半旗。 下午14时28分,全体机关干部停止办公,默哀3分钟。向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致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对新疆喀什地区的几所民汉合校中的维吾尔族中学生进行了汉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汉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呈良好趋势,但个体自身特点、学校和家庭因素都会对汉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其中性别、学习时间的长短、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显著,而年龄、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相似文献   
10.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