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五年来,我国火灾形势总体平稳,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火灾呈高发态势。介绍了我国近五年来居民火灾的形势,分析了居民火灾高发并容易导致人员伤亡的原因,提出了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提升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落实责任提升居民小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消防设施提升小区消防安全环境、配备疏散逃生器材提升灾害应对水平等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非现役人员作为战时民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国防后备力量。建立系统规范的非现役参战人员伤亡补偿制度,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较之现役军人,非现役参战人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明确非现役参战人员伤亡补偿制度的体系框架、责任主体、给付标准和执行机构,应是完善非现役参战人员伤亡补偿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争夺阿富汗马尔贾小镇的战役中,驻阿联军兵力达1.5万人,而塔利班武装只有区区400人,在外界看来,塔利班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由于塔利班在小镇周边预先布设了大量简易爆炸装置,致使联军推进缓慢,伤亡重大,士兵将那里称为“死亡地带”。自制简易爆炸装置(IED)一直是塔利班武装手中最致命的武器,给驻阿联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实施一年来的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建议:增设军官、文职干部、志愿兵病残和现役军人病故伤亡保险金项目,解决和防止伤病残人员滞留部队问题;将军人因公牺牲认定权限由现行的团级单位提高到军级单位职能部门,实施有效监督;强化军人保险基金管理,加大保障力度;尽快研究制订《军人伤亡保险条例》,使军人保险事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5.
军人伤亡保险作为军人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补偿功能已经被广大官兵逐渐认可。但作为分散军人职业风险的特定机制,其作用并未被充分开发出来,主要表现在较低的补偿水平等方面。因此,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军人伤亡保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维和警察是一种高危职业,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是维和警察工作发展、降低维和警察风险和公安外交工作的需要。分析建立维和警察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的意义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基本构建框架,提出快速反应机制的运行原则。  相似文献   
7.
法官信箱     
军车在执行任务期间与地方车辆发生了刮碰,由此产生的赔偿纠纷,地方当事人想到军事法院起诉,军事法院能受理吗?——某团汽车排驾驶员小王陆法官:地方当事人起诉军人或军队单位的民事案件,通常称为"地告军"案件,以往此类案件只能由地方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军事法院管辖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首次明确了下列6类民事案件,地方当事人  相似文献   
8.
乔良 《国防》2011,(3):74-7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敌对双方的所有名将中,尼米兹恐怕是性格缺陷最少的一位。尽管战史证明,性格缺陷并不影响一位出色的指挥官成为一代名将:因为抛开时运机遇不谈,成为  相似文献   
9.
美军是当今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尽管它在准备“倒萨”之战中,喊“杀”声震天,但也并非无所顾忌。那末,美军怕什么呢?一怕“人员伤亡尽量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实现“低伤亡率”甚至“零伤亡”,是美军军事行动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美军伤亡观的核心。在美军看来,作战效益主要取决于2个方面:一是人员的伤亡状况;二是获得的作战成果。其中,人员的伤亡状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倒萨之战”开打以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多次在战争动员会上给美国官兵打气说:“这将是一场高科技战争,零伤亡战争,美国有绝对把握取胜。”当然,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零伤亡”指的是美国士兵,而非伊拉克方面。然而事实看来,尽管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充分使用了高科技手段,与伊拉克相比占了绝对优势,但美军的“零伤亡”目标在战争一开始就被打破了。据不完全统计,在伊拉克战争的头4天里,美英联军就损失了31名官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