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气质     
大别山冬日一个平静的午后。暖洋洋的阳光洒落在光荣院内,一位苍迈的老人坐在院子里闭目养神。时光倒回到90多年前,也是这样的萧瑟季节,山上山下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时的新县作为红四方面军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红色襁褓哺育地,即便是隆冬,漫山遍野也是红彤彤的。  相似文献   
2.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刘伯承元帅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就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66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3.
刘邓大军从强渡黄河到实行千里跃进,从坚持大别山斗争到转战出山会师中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作风,树立以大别山为家、依靠群众的思想,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艰巨任务。广大指战员在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及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高效进行战时政治动员,强化对敌政治攻势,踏实做好群众工作,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为保证战略跃进的达成和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盛雷 《军事历史》2012,(1):35-40
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地区之初,由于远离后方,对当地情况估计不足,加之军事斗争形势严峻,因而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受此影响,部分干部战士思想趋于保守,出现右倾错误倾向。鉴于此,刘邓大军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与政治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了右倾错误的产生。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对右倾现象予以严厉纠正。反右倾工作不仅使部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迅速走出困境,为日后地方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1947年下半年,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带领下转入战略进攻。在取得鲁西南大捷后,刘邓大军采取无后方的方式千里跃进大别山。以此为起点,整个南线战场逐渐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重大转变,但刘邓大军在此过程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地区之初,由于远离后方,对当地情况估计不足,加之军事斗争形势严峻,因而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受此影响,部分干部战士思想趋于保守,出现右倾错误倾向.鉴于此,刘邓大军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与政治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了右倾错误的产生.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对右倾现象予以严厉纠正.反右倾工作不仅使部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迅速走出困境,为日后地方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山。这是由于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以巨大的流血牺牲,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所决定的。大别山区的革命历史进程,与一代伟人周恩来的领导密切相关。这种联系体现在诸多的方面,尤其体现在大别山革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对大别山革命历史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首次设立鄂豫皖边特区,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外闻名的大别山,位于鄂豫皖3省边界地区,这里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向豫皖可俯…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中写下了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形成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本文以分析大别山精神在第一将军县红安的形成背景和基本内容,阐述了在新时代大别山精神具有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认同、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新形势下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品牌。作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第一仗的出发地河南省正阳县,拥军支前传统薪火相传。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该县县委书记刘艳丽用实际行动打造正阳县独特靓丽的国防品牌。  相似文献   
10.
刘白  董良锋 《环球军事》2012,(12):20-21
初夏某日,鄂北大别山内,白色石子修砌的圆形靶标,静静地横卧在山梁上,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寂静中隐藏着肃杀。机场上,一架架战机列阵待飞,黑色的炮管杀气腾腾,各种保障车辆来回穿梭,紧张有序;飞行员整齐列队,等待着指挥员的指令;身着迷彩服的军械人员,为战鹰装填完炮弹后,对机载武器装备做着最后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