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西方军事大国纷纷调整了自己的军事战略,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其国防工业:缩小国防工业规模,军工企业进行合并与联合;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政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结合;进行军事科研与生产的国际合作;改革采办策略,保护国防工业基础;积极开拓国防军火市场,扩大武器出口。  相似文献   
2.
《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失效重创了本就脆弱的国际军控体系,对美俄战略稳定和全球军事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国际军控合作和全球军事安全迫切需要重构新的军控体系。本文立足当前国际军控现状,在分析美俄“退约”背后各方战略考量及国际军控面临的挑战,如“美国优先”理念下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国际军控体系自身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和新军事革命给全球安全增添新的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安全共识、以大国责任和义务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军控体系和以多边军控体系循序推进国际军控进程等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国际军控合作,建立更为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军控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莉 《国防科技工业》2009,(1):65-67,69
2008年,全球军事装备发展异彩纷呈。中国的"歼10"亮相珠海航展,引起世界的瞩目。美、俄等军事大国继续谋求领先地位,将目光紧紧盯在下一代作战系统的研发上。日、韩等国也雄心勃勃,努力跟进。  相似文献   
4.
核潮涌动2009     
滕建群 《环球军事》2009,(24):12-13
2009年,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领域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也显露出新的端倪,特别是安全形势的变化和大国政策的调整给本年度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带来重大影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无核世界”主张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国际社会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呼声渐高,非政府组织和机构从理论、措施和道路等方面提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具体建议,然而,要实现深度核裁军和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仍需人们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常规潜艇     
《宁夏科技》2002,(7):40-44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核动力潜艇以来,人们似乎忽视了常规潜艇。实际上,尽管核潜艇比常规潜艇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昂贵的造价、复杂的系统及对海区环境的要求等,使它替代不了常规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特别面对冷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使得各海军大国的海上战略重点由全球转向地区,由远海转向近海,强调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斗机是现代战争中制空手段的最主要兵器,各军事大国都极其重视其发展。目前,印度有战机777架,在数量上居世界第四位,这多于巴基斯坦的429架。就数量而言,印度占有明显优势,但数量只是实力的一个方面,此外,质量也是决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提升国力、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标志性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在轨运行一年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探月工程一期取得了全面胜利。工程二期主要目标是在月球表面实现探测器软着  相似文献   
8.
作为老牌军事大国,俄罗斯一直致力于维持军工强国形象。近年来,俄罗斯军工发展之路虽然充满坎坷,颓势凸显,但仍希望在今后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地位。  相似文献   
9.
1月26日,印度在大雾中迎来了第61个共和国日。印度军队在新德里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陆海空三军各种“当家武器”在庆典阅兵式上齐齐亮相。印度如此大张旗鼓地国庆阅兵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日本按照1997年《新指针》规定在周边事态变动时提供的“后勤支援”,特别是以此为延伸的出兵印度洋和伊拉克,这些都是日本以军事大国姿态参与国际行动所采取的形式。民众应该明白,这是日本得到美国认可和号召而参加的行动。所以,日美合作的必要性应该超越以往的盟国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