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后勤保障和准备,具有直接的长期稳定的指导意义。进行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与准备,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理。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后勤保障和准备,应着力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坚持适应战场与适应市场的统一,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统一,保持稳定与推进改革的统一,坚持平时准备与战时保障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4.
毛泽东海军作战指导思想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指导新中国海上军事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演进可分为:以"战略防御、战术进攻"实施积极的岛岸防御,以"力量前伸,积极作战"扩大当面海域控制权,以"海上破袭游击战"争夺有限海权三个阶段。它代表新中国对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力量发展的初步探索和理性思考,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战略上防御,战术上进攻;依托岛岸,机动作战;集中优势兵力,"蚂蚁啃骨头";与陆、空军协同作战;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等。它不仅回答了初建的人民海军以劣胜优等重大问题,科学指导新中国海防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更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新中国海军作战理论新领域,为之后人民海军战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开辟了道路,确立了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主要体现为: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以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确立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和平时期军事训练的战略地位;确立了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发展道路;决策研发尖端武器;明确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徐斌  赵哲 《政工学刊》2009,(2):52-54
毛泽东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他不习惯别人为他拟稿,坚持自拟讲话提纲,自己撰写文稿,就是秘书们帮他整理的讲话记录,也总是亲自过问并反复修改。毛泽东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和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学科。毛泽东著作种类繁多,有理论文章、报告、总结、指示、批示、批语、电报、信函、建议、题词,  相似文献   
7.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45年过去了,大三线的历史风尘随着时代的脚步,已经成为永远铭刻于大山挥之不去的辉煌记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诠释,形成了早期形态的科学发展观,其精神实质就是试图通过革命或类革命的方式来推进和实现科学发展以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巧于造势,震摄敌人,把握主动,巧妙地将舆论威慑与军事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精湛高超的舆论威慑艺术。其成功的舆论威慑策略,对我军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起白求恩、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名字,中国读者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詹姆斯·贝特兰,很多人却并不了解。事实上,作为第一位踏上解放区土地的英联邦国家记者,贝特兰对神秘的红色中国充满了向往。他曾赴延安采访过毛泽东,毛泽东与他的问答被作为一篇重要文献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