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颜新文  陈汉忠 《国防》2002,(9):43-44
在祖国的东南沿海,活跃着一支水上劲旅——某部水上运输大队。他们长年累月担负着战区部分机场油料和近海部分岛屿战备物资的水上运输任务。岁月悠悠,涛声依旧。面对不断变幻的世界军事格局,水运大队官兵把“打得赢”的发条上得足足的。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他们都始终如一,夜以继日地为战鹰输送“血液”,保证战鹰随时升空作战。  相似文献   
2.
3.
刘江平 《当代海军》2002,(10):22-24
2002年7月15~8日,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存风光旖旎的青岛市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国际航海博览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交通部、国家海洋局、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主办,历时4天,共有国内外384家厂商参展这是中国加入WTO后,为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融入国际海洋造船业、运输业、军船贸易、渔业等21世纪新兴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的运行机制而举办的一次盛会,可以说是国内外世界精英汇聚岛城,新型船舶,军舰纷纷亮相展会。  相似文献   
4.
潜艇救生     
如果一艘潜艇失事沉没海底,如何才能有效地营救艇上的幸存人员?自潜艇问世以来,这个重要的问题就摆在各拥有潜艇国家海军的面前。据资料统计表明:在过去的90多年中,由于碰撞、失火、设备故障及操作失误等原因,在和平时期已有170多艘潜艇沉没,其中85%的潜艇沉没处的海底水压还不会导致艇体破裂。要在太洋深处营救这部分失事潜艇中的幸存者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高难度工程。  相似文献   
5.
外军两栖车辆水上推进装置的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当今外军典型两栖车辆的主要性能指标,对水上推进装置进行了分类,定性分析了各种水上推进装置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FT-C牵引车模型的试验结果.通过对水上推进装置产生的推力和两栖车辆水上行驶的阻力分析,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最后根据实际需求对履带划水式、喷水式、螺旋桨式3种水上推进装置进行了综合评估,其结论对新型两栖车辆的论证、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作为“航宇慰问团”的一小卒,在2010年元旦前将公司领导的关心和关注带给远在陕西、宁夏偏远地方进行某新型救生伞(高空高速)空投试验的“塞外将士”们;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他们所处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没有亲眼看见天寒地冻下、  相似文献   
7.
8.
舰船事故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它的后果没有战争带来的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英国的统计,世界上每天有5起海上失事,大部分是火灾、碰撞和触礁事故。美海军仅1972年因舰船事故就死亡约700人,受伤达500O人,1961~1972年,美海军的事故损失远远超过战争损失其比例达6:1。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9.
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首次乘航天器进入太空,到目前载人航天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类已发射了3种载人航天器,即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一种用火箭发射到地球轨道上作短期飞行,在完成特定任务后再返回地面的载人航天器,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俄罗斯(前苏联)载人飞船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叫东方号,共发射6艘;第二代叫上升号,共发射2艘;第三代叫联盟号,共发射了80余艘,目前仍在服役,并承担着国际空间站救生飞船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孙晔飞 《国防科技》2003,(12):26-28
20世纪的前90年间,国外发生了495非战斗海损事故,导致84艘潜艇沉没,其中核潜艇7艘;1939年5目,美国利用救生钟营救了沉没在242英尺水深的“斯克瓦斯鱼”号潜艇中的33名艇员。这是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潜艇救生设备用于救援实际失事潜艇艇员;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核潜艇“长尾鲨”号遇难,沉没于新英格兰外海约2560米水深的海底,129名艇员全部遇难,酿成了世界潜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