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钦伟 《云南国防》2002,(4):39-39
清朝将领杨时斋的用人观很明确,就是“军营中无人不可用。即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令其伏地远听。”他认为,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漏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通风报信;跛者行走不便而善坐;瞽者目弱耳聪精于体察动静。杨将军因为用人得当,使每一个人都能在战斗中发挥自己的长处,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真正提高,因此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清朝的一代名将。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长期维护安全与稳定,清政府在新疆大力推行兵屯、民屯、回屯、旗屯、犯屯等不同类型的屯田。经过统治者大力倡导,各族广大人民辛勤努力,清代新疆屯田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劳动者直接参与作战,所生产的屯粮也保障了军需,同时还使边地得到了充实,巩固了边防。但其经营策略上的某些失误也给后世留下了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3.
清朝后期,侵略者接连不断的海上入侵和边防蚕食致使中国边疆动荡不安,直接刺激着清朝后期国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形成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体的反侵略思想,由海防战略思想、海岸和海港建设思想、海军建设思想共同支撑的海防思想和以"中外之防"的治边思想、内外兼顾的陆防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边防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一系列清朝后期的反侵略战争与军事变革,较之传统国防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其本质上的被动性、不彻底性,就其理论水平而言仍存在着诸多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部被作者自称为在“显微镜”下复原一场战事,在“螺蛳壳”内做道场的“微观战史”。作者抛开宏大的叙事和官腔的语言,把关注的目光缩小到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军队策应中国驻印军的反攻而发动的一场战役之中,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期,德国曾出现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师即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叫“希特勒少年师”,别名“婴儿师”。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转移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根本没有建成近代化海军。与日本相比,由于晚清既无与近代技术转移相适应的市场竞争环境、工业体系基础,又无正确的科技观念以及系统的近代新式教育,所以洋务运动没能有效地实现近代技术转移,晚清海军几乎是"买来的"。缺乏技术转移支撑的这支外强中干的"中古的军队",在与近代化的日本海军交锋时,其技术转移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洋务运动没能有效地实现技术转移是晚清海军建设及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霍炬 《中国军转民》2014,(11):67-69
<正>洋务思想家郭嵩焘、郑观应等认识到,片面发展军事工业的现代化路线不符合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中国新式经济的发展,所以纷纷要求改变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路线。清朝后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840年至公元1911年),历时71年时间。其间清朝政府逐渐走上了崩溃灭亡之路。尤其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给沉睡多年的中国以强  相似文献   
8.
无我的境界     
前些天读史,读到清朝名臣谢济世的故事,内心颇多感慨。清朝名臣谢济世,他一生四次被诬告,三次入狱,两次被罢官,一次充军,一次刑场陪斩,经历之坎坷,实令人不忍卒读。凭这些遭遇,我们都会认定他的一生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9.
许华 《当代海军》2001,(10):36-38
19世纪70年代,中国向西方海军强国派出了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栋梁之材。刘步蟾,就是这批最早的海军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喻立 《国防科技》2005,(12):91-92
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人(今河南南阳人)。范蠡青少年时期,很不得志。后在宛全文的帮助下,投奔到越国深受越王器重,曾任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灭吴,使用之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的政治、外交、军事智囊人物。春秋后期,群雄四起,天下战事不断。当时越国在越王允常的英明治理下,实行了许多开明的治国方略,使越国已经成为南方一个比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越王允常和他的儿子勾践,文韬武略、雄心勃勃,都很想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都立志要使越国势力强盛。因此,言行举止都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积极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