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甘厚兵 《国防》2008,(1):70-7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一个炮阵地在不长的时间内5次转移,而德军的炮弹次次都准确无误地落到法军的阵地上,对此,法军疑惑不解。法军炮兵排长菲力普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无论我们往哪转移,好像我们身边总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幽灵,  相似文献   
3.
俞风流 《环球军事》2008,(20):56-59
1945年夏,随着希特勒的自杀,德意志帝国宣告寿终正寝,欧洲战场胜负大局已定。虽然没人能准确预测战后的世界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但美、苏等大国都从战争经历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军事技术水平。因此,另一场不见硝烟,围绕着抢夺德国军事技术人才、装备的战斗,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苏联人占地利之便,把工厂设备、原材料拼命地往回拉,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各国相继沦陷,不少人纷纷流亡英国。比利时人维克多’德拉维利,每天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占领军。1940年末一个晚上,他在广播时以“V”字代表胜利的口号,发动人们在德军占领区内到处书写“V”,表示对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几天之内,在比利时首都和其他城镇的墙壁上、街道上、车辆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用多种方法书写的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的兵营、军官住宅区里也时有可见。后来,“V”字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欧洲各国。亲朋好友见面,也往往伸出食指和中指,打个“V”字手势,心照不宣地预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喜爱打“V”字手势。许多妇女的胸针出现了“V”字式样。  相似文献   
5.
关于诺曼底战役,有两点史实容易忽视。一是,常有人误以为盟军上岸即大功告成,从此势如破竹。再者,多半由于好莱坞的渲染,是役主力似乎当仁不让是美军。其实皆不尽然。登陆仅仅是霸王行动”的序幕,盟军预期的重头戏——向诺曼底纵深地区突破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6.
郭彩虹 《环球军事》2009,(11):58-59
1944年7月,美军发起“眼镜蛇”行动,盟军成功突入法国诺曼底纵深,西线德军两翼渐溃,德军B集团军群19个师被挤压在东西长32千米、‘障扫E宽16千米的法莱斯地区。  相似文献   
7.
信不信由你     
沉默的间谍站 1943年10月,德军U-537潜艇在加拿大北部荒无人烟的马丁湾秘密安装了一套“库特”WFL-26型遥控气象站,用于收集大西洋气象信息。遥控气象站使用蓄电池供电,每三小时传输一次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8.
史放 《环球军事》2010,(23):60-61
1939年9月7日,也即德军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一周后,法国军队大举攻入德国的西部边境。如此一来,德国的后背被插上了一刀,从战争之初就处在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中。法军的进攻是天方夜谭吗?不是。因为法国人在一开始的确就是这样做的。那么德国腹背受敌的局面是痴人说梦吗?  相似文献   
9.
夏凉 《军事史林》2010,(2):62-63
寻觅发报特殊音调 在1943年的意大利战役中,细心的德军无线电侦听人员发现,美军主力空降第82师的个别报务员发报时,手法有些怪癖,因而在拍发电报时会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音调。侦听人员根据这个明显的特点,不长时间就能从混杂在一起的各种无线电信号中,听出哪一个是空降第82师的报务员在发报。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期,德国曾出现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师即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叫“希特勒少年师”,别名“婴儿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