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庆贵  袁伟 《国防》2016,(9):27-30
推动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核心是将军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有机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前,由于受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法规制度、突出重点等措施,逐步建立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军民融合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对战斗力生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军队装备维修保障的发展趋势。本文着眼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需求,分析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加强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维修保障效能的同时,也使军队装备保障建设存在风险。分析了研究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风险的意义,论述了地方参与装备维修保障的风险,提出了加强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全面分析其对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和原则;并设计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构成;最后提出了在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航天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航天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仿真流程,构建了航天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典型航天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实例,利用Vensim软件实现基于系统力学的航天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决策部门建立和完善航天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运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庆宗  少将 《国防》2014,(1):17-19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深入学习《决定》精神,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在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积极利用军工企业及其他社会优势资源,深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针对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任务区分问题,通过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利用证据合成理论对维修保障能力指标进行评估,设计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MATLAB运算得到军民双方维修能力评估值,结果分析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解决非线性问题的能力,能够作为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任务区分问题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目前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尚缺深入研究.应用德尔菲法,建立了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针对赋权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运用改进群组层次分析法,改进熵权法以及博弈论方法进行主客观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针对能力评估中决策信息的随机性、模糊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军民融合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能力评估方法;最后,结合示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方维修商参与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给军方带来诸多风险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比较语言表达的风险评估模型。将比较语言表达式转换为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HFLTS),并计算出由梯形模糊隶属函数表示的 HFLTS 的模糊包络,最后应用双基点法进行维修商的选择决策。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从战场民力使用、核心维修能力、基于性能的保障、技术标准等方面对美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法规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建设特点进行了总结:注重层次性,纵成系统、横成体系;突出针对性,专项立法、强化管理;重视操作性,内容全面、规定具体;强调时效性,及时更新、逐步完善。提出了对我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法规制度建设的建议:建立长效机制,以配套政策法规推进融合;军事需求主导,以保持核心能力推进融合;消除技术壁垒,以统一军民标准推进融合。  相似文献   

11.
针对试验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效益不高,试验部队维修保障力量不足等问题,对试验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进行了研究,依据军民维修保障力量担负任务的主次程度,构建了以地方维修保障力量为主、军方力量为辅,以军方维修保障力量为主、地方力量为辅和军地维修保障力量联合编组的"民主军辅、军主民辅、军地联合"的3种试验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前提假设反映了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立的理念与核心价值观,是体制设计和任务建立的理论基础。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设计的前提假设包括:维修主体的人性有善有恶,维修行为主要体现为经济人模式,军方具有有限维修能力,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是开放的多主体复杂适应系统。最后,对加强我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建设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积极探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风险管理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大胆而又稳妥地推进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深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有可能发生危险,但又不是必然发生危险"这一盖然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如果我们事先意识不到风险,则风险往往就可能发生;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事先能够及时地预测风险、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战略部署,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部署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意,是用制度规范和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抉择。确立军民融合发展法治思维确立军民融合法治方式,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必须牢固确立军民融合发展法治思维。树立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新型光电装备特点及军民融合背景下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实际需求,站在军方立场提出开展延伸保修以满足质量保证期后装备维修保障需求。从差别性、选择性、评价性角度指出延伸保修与保证期内技术服务工作的区别,分析了延伸保修在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中的应用意义,目前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根据装备实际任务需求、经济性评价、维修决策理论等方面,形成了适用于新型光电装备的延伸保修决策分析流程,并从保修形式选择与评价、费用估算、与其他任务组合优化等不同内容出发,对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论述军队企业化修理工厂的任务和地位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其发展面临着在装备修理任务方面缺乏统筹、军工企业对军队工厂形成新装备修理能力的制约、工厂民品生产影响核心保障能力、工厂职工合同制身份造成其对装备维修主体力量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并从建立军民融合协作机制、剥离工厂民品生产任务、引入文职人员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军民融合条件下新型军械装备保修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如何引入承制方优质技术力量支援部队维修保障能力建设这一问题,分析我军现役军械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保障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地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能力特点,明确承制方在军民融合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中的重要地位.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系统设计了我军军械装备的保修模式.结合部队巡检机制,建立了一维免费-按比例收费组合保修的费效模型来验证采购合同中保修条款的合理性.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角模糊熵的装备维修合同商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备维修合同商保障能力评价是军民融合装备维修招投标过程中合理选择最优合同商的基础.通过对招投标过程及以往资料的研究,在考虑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特殊性的基础上,从合同商资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价格成本4个方面构建装备维修合同商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三角模糊熵的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综合运用三角模糊法和熵值法,针对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采用三角模糊数对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又用熵权反映出指标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计算出评价对象与理想点的贴近度和距离,据此对评价对象进行优劣排序,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引入地方力量参与军队装备维修保障工作,解决军内保障力量不足的需求,在厘清对基地级维修军民联保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模式、法规制度等方面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了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保障模式、构建力量体系、完善配件储供体系等推进基地级维修军民联保建设的初步考虑。指出推进基地级维修军民联保建设,作为深化军队装备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并建立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云理论和物元理论进行结合,克服了专家打分数据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利用熵权法和均方差法进行评估指标体系的综合赋权,尽可能减少主观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对4个军地不同维修保障单位的维修保障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定量的给出了维修保障等级,可对建制维修保障单位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