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是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后,在广西右江地区组建起来的一支革命军队。它虽有过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其斗争历程中也几经坎坷,特别是在1930年秋自右江革命根据地北上湘赣苏区的过程中,遭到严重挫折。1931年4月,红七军抵达江西永新县时,全军减至约3000人。1932年冬,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七军第21师大部解体,右江革命根据地基本丧失。关于红七军北上的行动,在一些回忆录和党史研究的文章中,认为是李立三1930年6月的“左”倾冒险主义计划(以下简称“立三计划”)所致,这个计划命令红七军北上,攻打柳州、桂林、广州,配合全国红军夺取武汉,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笔者查阅了一些史料,认为这一说法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2.
姚仁隽 《军事史林》2016,(11):25-29
今年11月9日,是李明瑞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为人民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红军高级将领. 1929年12月11日的百色起义和1930年2月1日的龙州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重要武装起义.参加百色起义的部队是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参加龙州起义的部队是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和左江工农赤卫队.广西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都是李明瑞的旧属.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争取下,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李明瑞毅然决然地和邓小平、张云逸等一起,领导了百色和龙州起义.  相似文献   

3.
张云逸,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1892年8月10日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令属海南省)。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9年12月和邓小平等一起领导左右江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先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江北指  相似文献   

4.
○韦拔群,1894年生于广西东兰县,壮族。早年就读于桂林法政学堂和贵州讲武堂。在“五四”运动期间,接触到马列主义,到广州参加“改造广西同志会”,任政治组副组长。1921年回东兰从事农民运动,组织农军三打东兰城,赶走县知事和团总,于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加领导百色起义。历任广西农民协会副主任、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长。红军北上后,韦率二十一师留守右江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1931年8月任右江独立师师长,同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10月被叛徒杀害。  相似文献   

5.
1930年左右,邓小平先后与张云逸等同志一起,领导了白色、龙州起义,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他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经历了广泛的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为他的国防经济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1月,邓小平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间,肩负起党政军的全面领导工作。在整顿工业、农业、交通等部门的同时,也整顿了军队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国防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重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在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瓦解敌军"原则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军事家和优秀的军队政治工作者,早在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的军事实践中,就自觉贯彻这一原则,在旧军队内部大力开展工作,设法把部分敌军力量转化成我军力量,最终成功地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红7军及右江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田东方锦本世纪20年代末,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举行的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史上一次重要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原称思隆县,1934年改称田东县),作为当年革命斗争中...  相似文献   

8.
今年“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第60年的纪念日。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即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以进行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革命新时期。从此,党和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去反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底回国。1929年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雷经天等发动百色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和右江苏维埃政  相似文献   

10.
古田会议会址简介 1929年12月28日,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福建西部的上杭县举行。这次会议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建设的经验,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来建设党和人民军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  相似文献   

11.
冯杰 《军事历史》2006,(3):54-59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云南省绥公署主任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通电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 为云南继护国讨袁、出滇抗战后又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增添了一页光辉史篇。然而国民党军嫡系第8、第26 军拒绝起义,企图重占昆明,最终被执行迂回追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大部歼灭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在这之前,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10次武装起义,虽然都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就是经过这种量的不断积累,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前,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数百次武装起义,创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来函照登     
贵刊总第10期第36页左拦最后几行中说:“毛泽东向志亲自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公开发表后”,“使何基泮、张克侠率三个半师,廖运周率一个师起义”,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写于1948年12月17日,何、张和廖先后率部起义在这之前。这是编  相似文献   

15.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7、红8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高度重视战时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红军的党性文化、战斗文化和纪律文化建设,通过兴教重学、办报出刊、咏歌唱谣等方式手段,使根据地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八桂大地创造了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成为组织红军、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平江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等成功发动了著名的平江起义。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成立了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由此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平江起义纪念馆建于1985年,由陈云同志题写馆名。整体场馆由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彭德怀铜像广场、平江起义史料陈列馆组成,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现馆  相似文献   

17.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3支红军队伍在广西从事革命活动:一是邓小平等领导的红7军和红8军、韦拔群等领导的红21师;二是黄松坚[1]、黄举平[2]等领导的桂西红军游击队;三是长征途经广西的中央红军。红军在广西的活动以1929年邓小平等人创建红7军为起点,以1937年桂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终结。对红军在广西活动史的研究始于延安整风运动后期,莫文骅《红军第七军简史》一书是最早的研究著述。据红7军老战士黄荣回忆,“我在百色时能经常看到邓小平,他经常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3];据黄松坚、  相似文献   

18.
1927年12月11日,广州爆发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叶剑英是这次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为起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清朝新军士兵自发起义,一夜激战,攻占了省城武昌,接着经过阳夏战役,顶住了清政府组织的优势兵力的攻剿。武昌起义为推翻清王朝打响了第一枪,保卫起义成果的阳夏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以劣抗优的成功战例。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索。1911年9月,在全国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形势的影响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协商,决定10月6日中秋节在武昌举行起义,并建立了起义指挥机关,确定了指挥人选。当时武昌城内盛传革命党人要在中秋节“杀鞑子”,清朝湖广总督…  相似文献   

20.
1928年1月爆发的湘南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领导的又一次较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湘南10余县,先后参加的农民达百万之众,切断了粤汉交通线,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新军阀,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发展了1万余人的工农革命武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