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军忽视了黎游击队反舰能力 2006年7月13日,以黎冲突爆发,以色列政府决定立即从海上对黎巴嫩各个港口和部分海岸线实施封锁,并将此任务交给了以色列海军。接到命令后,以色列海军立即派出导弹护卫舰和导弹巡逻艇占领了预定的水域。事后看来,以色列海军司令部对于执行这次封锁任务有些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2.
动态     
以黎战争促使以色列新型侦察机提前飞向战场在不久前的以、黎冲突中,以色列临时决定将其最新型的侦察机——"沙威特"(Shavit)投入作战。在作战中,该侦察机在未离开以色列安全领空的情况下从黎巴嫩及其周边地区收集、处理了大量的电子信号。事实证明,以色列启用该机的决定虽然有些仓促,但效果却极为成功。"沙威特"侦察机是这次以、黎冲突中少数让以军感到惊喜的装备之一,该机是一架装备了埃尔塔公司远程传感器及侦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出兵黎巴嫩,以黎战争爆发。双方执行联合国1701号决议,于8月14日停火,以色列的为期33天的"改变方向"(ChangeDirection)军事行动结束。战争中,以色列119名军人、41名平民伤亡,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约500名、平民900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14日8时,随着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停火协议的生效,持续34天的以黎冲突总算有所缓和。这次冲突不仅仅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矛盾的升级,也是以色列与黎真主党、叙利亚、伊朗、巴勒斯坦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激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美国、伊朗、叙利亚等外部势力干预和阿以长期民族矛盾积累的结果,其直接导火索则是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发动的越境袭扰。  相似文献   

5.
此次黎以冲突中以海军的作用和表现7月12日,黎以武装冲突急剧升级,中午时分以空军的“幼狮”式战斗轰炸机群空袭炸毁了黎巴嫩南部的七座桥梁和一座电厂。下午,以军装甲部队在 F-16、F-15战机编队掩护下侵入黎南部边境地区展开搜索。同时,以海军出动了轻型导弹护卫舰、导弹巡逻艇编队从地中海海上对黎境内的真主党武装目标进行了炮击。这是自2000年5月以军撤离黎南部地区以来,首次对黎巴嫩境内发动“由海到陆”的濒海打击作战,意义非同寻常。7月13日清晨6时,以色列又出动空袭机群与水面舰艇联合编队,轰炸和炮击了贝鲁特国际机场、黎东部贝卡谷地里亚  相似文献   

6.
10月31日,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名前国防军三军总参谋长沙乌勒·默法兹担任国防部长一职,并于11月4日获得议会批准,取代先前辞职的工党领袖本·埃利泽。于今年7月初离任的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长沙乌勒·默法兹今年64岁,出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9岁随父母移居以色列。18岁加入以色列国防军,以一名伞兵的身份参加了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默法兹已经战功卓著,成为以色列精锐伞兵部队的一名指挥官。他还参加了1976年千里奔袭乌干达恩德培机场解救人质的行动。 在1982年以军进攻黎巴嫩时,默法兹是当时的国防部长沙龙手下的步兵旅长。此后,默法兹一直在为把以军建设成中东地区最强大武装力量而努力。他于1999年担任以军总参谋长一职,任期4年,今年7月期满卸任,由摩西·亚阿龙将军接任。亚阿龙和默法兹一样,也是主张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政策的鹰派人物。 默法兹与沙龙在巴以冲突上的强硬立场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为了向外扩张并压制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等国家发动了突然袭击,阿方被迫实施反击。战争中,由于以军先发制人,实施空中突击,致使阿方损失较大,失去了战场主动权。8月至11月,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随后阿、以双方小规模冲突不断。1970年,双方实现停火。这场战争,以方亡约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辆、飞机40架;阿方亡4300余人,损失坦克约960辆、飞机440余架。第三次中东战争…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1月17日晚宣布,从当地时间18日2时开始在加沙地带单方面停火,其后,加沙地带包括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内的各武装派别18日宣布与以色列停火一周。以军从去年12月27日对加沙地带发动代号为"铸铅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已造成至少13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约5500人受伤,其中一半是平民。多年以来,巴以之间打打停停,始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其深层次的原因错综复杂。请看本刊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有关报道汇集的这篇——《马以冲突,命门何在?》  相似文献   

9.
《兵团建设》2006,(9):48-49
7月12日爆发、8月14日停火的黎巴嫩战事,无论其爆发的时机还是冲突的激烈程度,都出乎国际社会的预料。持续一个多月的冲突至少导致1115名黎巴嫩人和130多名以色列人丧生,人道主义灾难空前严重。国际社会评论说,这是一场真主党主动袭击,以色列过度报复,都有后台、各有失误、没有  相似文献   

10.
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华盛顿,正式签署了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在此之前,巴以已签署了相互承认的协议。国际舆论认为这是巴以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性突破。巴以冲突复杂的历史背景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在中东地区的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加沙地带的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激烈冲突,再次将世人的目光吸引到中东地区。作战中一边倒的态势,显示出以军在战术、训练以及武器装备上勿庸置疑的优势。以色列军事强国地位的取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选择的独特的军事工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闻舞 《环球军事》2009,(3):44-45
2008年底,以色列突然对加沙地带展开了大规模突袭,持续不断的空中打击过后,今年1月3日,以军地面部队开始进攻加沙。几天来,激烈的冲突造成巴勒斯坦800多人死亡,3300多人受伤。  相似文献   

13.
8月27日,以色列空军出动武装直升机向设在约旦河西岸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总部进行了导弹袭击,杀害了“人阵”总书记阿布·阿里·穆斯塔法。作为5名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成为去年9月以巴冲突再次爆发以来被以军暗杀的巴勒斯坦最高级别的政治领导人。以巴双方恐怖与反恐怖的斗争骤然升温。 当今世界,恐怖主义称得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时无处不见恐怖主义张狂的痕迹,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政治瘟疫。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有关各方往往通过恐怖手段实现其目的,中东也成为世界上恐怖活动最猖撅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东恐怖事件就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暗杀、爆炸、劫持飞机、绑架人质事件屡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以恐怖反恐怖 恐怖主义对以色列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以色列自认为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但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月12日,随着黎巴嫩真主党俘获2名以色列士兵,沉寂了5年多的以黎边境再起硝烟,以色列军队出动陆海空军对黎巴嫩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这是自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中东地区最严重的武装冲突。以黎武装冲突不是简单的军事冲突,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现象。它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掺杂着复杂的外部因素。那么,以黎武装冲突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呢?  相似文献   

15.
1月3日,以色列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使此次以巴冲突达到新的高潮。在对加沙地带的攻击中,以军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中的国产步枪,美制炮弹,装甲推土机十分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6.
罗山爱 《环球军事》2008,(17):60-62
据美国《陆军》杂志披露,以军资深特种作战官员本·拉特曼曾向国防部提出建议,加大心理战任务在与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作战中的地位,尤其是运用以色列和西方丰富的音乐人资源,创作大量振奋士气的音乐作品,以鼓舞日见低落的以军士气。  相似文献   

17.
半月回放     
数字Numbers60%8月25日,据以色列《新消息报》报道,该报日前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以色列民众认为总理奥尔默特处理以黎冲突不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奥尔默特应当因此引咎辞职。半数以上8月25日,欧盟特别外长会议决定,欧盟25个成员国将贡献半数以上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的兵力。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芬兰外长图奥米奥亚在会议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欧盟成员国将向黎巴嫩再增派5600~6900名维和士兵,加上目前已驻扎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兵力,欧盟成员国的派兵人数将占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总数1.5万人的一半以上。630起8月2…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5月12日从以色列抵达开罗,继续其中东之行。鲍威尔在伊拉克战争之后马不停蹄地穿梭于美国和中东诸国之间。搁浅的中东和平之舟能否重启,令世人瞩目。 在鲍威尔离开华盏顿之前,中东形势出现了两个重要动向。上月底巴勒斯坦组成新政府之后,中东问题4方委员会正式公布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本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又宣布,美国拟在今后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作为中东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神秘的核武库被曾叛逃英国的以色列前核工程师瓦努努称为“第三圣殿最后的一根柱子”。尽管巴以冲突近来不断升级,但阿拉伯国家在对以色列采取强硬措施时却不得不考虑以色列核武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9月10日晚,以色列总理沙龙因9日在国内连续发生两起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提前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回国。9月11日晚,以色列安全内阁作出驱逐阿拉法特的决定,蕴含着引发更多暴力冲突的巨大风险。沙龙此举将严重阻碍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实施。对此国际社会深表忧虑,并呼吁其放弃这一“愚蠢的决定”。 以色列现任总理沙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曾有两句著名的评价:历史学家说,战火频繁的中东战场只造就了一个名将,那就是沙龙,而时事评论家则说,只要沙龙存在,中东就永无安宁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