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亚明 《中国民兵》2013,(11):53-53
荒凉不是一种美,关键是能从这大漠的荒凉中发现美。王秀敏的《大漠》词,写到了大漠的荒凉,却让人并不觉得荒凉,读后给人一种以身在大漠为荣为乐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大漠情怀———记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吕敏程吟张健在吕敏63年的人生履历里,最辉煌的一页是写在罗布泊大漠上。那片亘古、苍凉的土地,曾以震憾世界的巨响成为中国宁静的地平线上最壮丽的风景。吕敏饱蘸着生命的血液在这道风景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这使他心灵的...  相似文献   

3.
天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哨所,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守护着一片特殊的阵地——某装甲团靶场。哨所地处天山南麓风口区,除了绵绵群山和茫茫戈壁之外,如果没有官兵来进行实弹射击训练,这里基本上与世隔绝。一年中8到10级的大风从年初刮到年尾。担负值勤和巡检任务的官兵们常年与大风为伍,与戈壁为伴,寂寞的心情可想而知。为了遣走哨所的孤寂,改变戈壁荒凉的境况,部队党委作出特别批示:让哨长、三级士官蒋光银的妻子文雯提前随队。至此,在这片特殊阵地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在埃里克·沙利文编写的海用百科词典中,把HORIZON解释为‘大海与天空似乎会合处虚构的一条线,称之谓地平线(HORIZON)’。它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条虚构的线。无论我们期望到达该线而对着它航行多少路,这地平线不断向后退,我们永远也达不到。也许,关于建造达22艘之多的共用新一代护卫舰(CNGF)的地平线计划的最终结局,将与它名字一样——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
走进梦想     
和所有的历史表现形式一样.辉煌的光环往往是后人追加的。正在进行时的历史素面无奇,它总是以平淡的寻常状态出现——1958年初夏的这一天.巴丹吉林的太阳和往常没有区别.阳光下的这支驼队也没有后来的历史赋予诸多色彩。他们的行踪几乎相当于司空见惯的大漠商贾。远远望去,清晨的阳光把驼队镀上了金。慢慢地走近了.可以看清驼队的组成。这是一群军人.如果没有选址这样的词汇来框定这次作业.这群穿着臃肿、灰头土脸的军人的行动意义几乎等同于一般的行军。这群被后人称作先驱的人.他们的这次大漠之旅.被历史定义为新中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创建的发轫之举。  相似文献   

6.
提起老翁沟,熟悉那的人知道,它四面环山,偏僻荒凉,吃水难,风沙大,突入脑海的除了环境恶劣之外似乎别无他词;不熟悉那的人听到"老翁"连着"沟",而且还深居太行山脉,更不会对那有过多期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难和信息化发生联系的"边缘之地",却驻扎着一支走在全军后方仓库信息化建设前沿的油料保管队。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11世纪,巴人以江州(今重庆)为府,建立了巴国。这里山峦叠嶂,沟深水急,巴山蜀水由此得名。20世纪60年代,一群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掀开了共和国史册上特殊的一页——”三线建设”。本文所要讲述的便是在这片寂寂无音的沃土中孕育成长,擎起一片蓝天,温暖一方热土的——  相似文献   

8.
话外音     
《兵团建设》2013,(9):54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弘一法师■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要不就只有碰死到墙上一条路可行了。——陈忠实■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  相似文献   

9.
记得那年两北驻圳,部队驻地紧靠大漠边缘,看惯了南国的郁郁葱葱,初次接触到塞外的辽阔荒凉,大家在感慨汀山如此多娇的同时,格外关注看似不经意的生命气息。即使是一泓清泉、一棵胡杨,也能让大家兴奋不已。因为在战士眼中,生命在此刻不光演绎着生存延续的本能,更传递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基因。  相似文献   

10.
侯万里  韩胜 《兵团建设》2012,(11):26-29
正两年时间,农十四师四十七团实现了历史上首次增盈,奏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音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名官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死亡之海",胜利解放和田。此后,官兵们就地转业建立起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他们就像沙漠里的胡杨、红柳一般,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大漠  相似文献   

11.
我们擂响进代的战鼓我们迎着世纪的钟声我们满怀激越的豪情我们乘上疾驰的东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西部 挺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得 令我们视野无边 呼吸短促这是一片诱人的土地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液体金子在地下奔涌了千年万年等待着不屈之士一腔热血 孜孜以求探索西部心中的秘密这里是民族的滥觞之地这里有民族的伟岸之躯高高隆起的脊背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世人面前傲视群雄 昂首挺立在这更接近太阳的地方我们的胸怀向光明敞开我们的心曲向未来袒露野心家在你脚下发出凄厉的哀鸣阴谋家在你脚下丢下肮脏的尸骨探…  相似文献   

12.
在共和国版图的最北端,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边防线上诞生了一支国防建设的新旅——黑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师三团。虽然部队刚刚组建,然而在短短的一年中,广大官兵从头开始,从零起步,硬是靠求实和奉献精神,将荒凉破落的营院规划得整齐划一,在这片黑土地上配齐配强  相似文献   

13.
“超地平线登陆”的作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超地平线登陆”作战对于美军“超地平线登陆”作战的内涵,军事学术界有不同认识。有些人认为,“超地平线登陆”就是使用先进的输送工具在敌方视距和地面雷达作用范围之外发起首波攻击,突击上陆,即所谓的“超视距登陆”;还有人理解“超地平线登陆”是登陆部队搭乘气垫船、倾转旋翼机等输送工具掠海飞行,超越水际滩头障碍区,直接进入敌方海岸防御浅近纵深实施的登陆战斗,即所谓的“掠海式登陆”,更有甚者理解“超  相似文献   

14.
深蓝筑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沙漠英雄”治沙植绿带动了更多人。如今,阿拉善社会各方自发成立了上百支植树治沙绿色志愿服务队,有百余家金融企业、上市公司近万名员工,来到大漠接受沙漠植绿的洗礼,驻地26万名军民投入到植树会战中。随着社会各界的人力参与、资金投入,越来越多的沙漠变成了铺满花棒、梭梭的灌木林。  相似文献   

15.
这原本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山高、路险、乱石堆,一年两场刮六个月的风。加之星星点点低低矮矮的石头房,稀稀疏疏、瑟瑟发抖的荒草,构筑了这片“风景”。这是一片复苏的土地。七十年代初,建设三线军工的号角吹响,开基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戴领章的军代表首先来到这举目荒...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速度     
《政工学刊》2013,(6):73-73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广袤的沙漠上,生活着一种普通的植物——梭梭。它们被誉为“沙漠梅花”和“沙漠卫士”,是我国荒漠区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也是亚洲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植被。众所周知,沙漠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要想立足其中,困难自然不小。但是,梭梭树做到了。作为灌木植物,它们虽然一般只有三四米高,外形也不出众,可是梭梭树丛成为沙漠独特的景观,也成了戈壁沙漠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被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支神秘之师,她藏身在中国陆地的深山峡谷和大漠戈壁!这是一支威武之师,她掌握现代化高技术战争克敌制胜的钥匙!这是一柄斩妖之剑,她肩负着对侵略者以致命回击的神圣使命!这是一块和平之盾,她保卫着祖国的安全维护着全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18.
提起会宁,人们并不陌生。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会宁城胜利会师。如今在这片开国英烈们曾经鏖战拼搏、抛头洒血的土地上,哺育出向绿色进军的巾帼英豪——九姑娘育林班。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以穷苦荒凉闻名全国,陈庄村位于这个县的西北。不知从哪朝哪  相似文献   

19.
穿过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来到库布其沙漠腹地,向导首先介绍的是传奇般的“沙海万亩林”。沙海中突然出现这片充满生机的林地,与在大漠里突然出现清澈剔透的湖泊一样令人惊讶,而创造这一奇迹的领头人,则是一位传奇般的军人:电视连续剧《沙海军魂》中的主人公原型、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杭锦旗人武部部长王中强。听说是来采访治沙情况的,旗人武部官兵一下把我们围了个严严实实,说开了王中强的治沙传奇——  相似文献   

20.
由美军导演的又一场令许多军事专家“大跌眼镜”和令许多军事研究人员“想不到”的战争——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这场战争可谓一波三折,最初是联军的高速推进,其后双方处于僵持状态,眼看着伊军越战越勇、联军面临的前景将越来越严峻时,伊军却突然土崩瓦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细细分析,此次战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局,除了交战双方实力差距太过悬殊之外,双方在作战指挥领域的优劣之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分析、研究伊拉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