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南是战火频发的地区。长期的战争造就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其中最有特点的要数号称越军精华的特工部队。特工部队在越南战争中,与强大的美军进行了长达10年的丛林恶战,成为一支让美国人谈之色变的“丛林变色龙”。战火中成长的兵种越军特工部队的发展可追溯到越南抗法战争时期。为了机智勇敢、以少胜多地对法军开展突袭,越南共产党把各地武装组织起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打仗总爱搞联盟,喜欢拉上几个仆从国组成联军,以示所谓的“正义”,顿有“诸侯霸主”的味道。在越南战争中,美国自然少不了要求盟国出兵。其中,韩国表现得最积极,从1965年起,先后派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出兵越南,协同侵越美军与在越南南方的北越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游击队作战。  相似文献   

3.
美军虽然赢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却没有达到控制海湾地区局势的目的。为了确保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前沿存在,海湾战争后,原驻美佛罗里达州的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迁至巴林,进一步充实了负责中东地区的中央总部的力量。从表面上看,海军司令部与原来的陆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新的三军联合部队。但实际上,由于陆军和空军司令部下属分别编有第3集团军和第9航空队,而海军司令部只是一个空架子,所以,而对摇摆不定的海湾局势,美国当局内心并不踏实。在财政危机日甚、军队规模收缩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于1995年7月1日,在波斯湾上空重新扯起了在陈列馆中存放了48年之久的  相似文献   

4.
近期,美军正在对一艘设计独特、外形诡异的高速隐身快艇进行水上测试,计划在2006年5月开始的演习中首次使用。这艘快艇被称为“短剑”号,是美国为实现军队转型而制造的一艘作战试验艇。据美国海军称,“短剑”完全符合执行秘密任务所需要的“更快、更结实和更轻巧”的要求。“短剑”将成为美军近海作战的一把“利剑”,令人关注。美军转型的产物冷战结束后,针对变化了的世界格局,美国率先进行了战略调整,提出“由海向陆”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近些年来,美国又提出军队转型,即把美军打造成“规模适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机动作战能力强”的武装力量。为了实现军队  相似文献   

5.
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军使用了两种战斧。一种是风头出尽的“战斧”Block3型巡航导弹,一种是很多人不会想到、却是许多美国大兵喜爱有加的真正的印第安战斧!就像梅尔·吉布森在影片《爱国者》里使用的那种。很多美军部队都把战斧列入他们的基本配备工具,其中包括美国空军和陆军的特种战部队。美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斧头帮”——  相似文献   

6.
若要问在伊拉克战争中哪支美军部队最神秘?多数人肯定会回答:“中情局武装特工、“三角洲”突击队、‘阿尔法’或者‘陆军游骑兵’!”错!最神秘的一支部队是美军第20特遣队。直到现在,该部队的存在和任务仍属美国军事秘密。伊拉克战前战后许多震惊国际社会的事全都是这支部队干的! 6月13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披露了美军绝密武器核查部队——第20特遣队在伊拉克秘密行动的绝对内幕! 长发、啤酒肚和老家伙拼出美军最绝密的特种部队 这支部队的主要成员有“三角洲”突击队员,当然也有中情局、国防情报局甚至科研机构的老专家。一名知情的美军军官说:“这是一支杂牌精锐部队,猛一看,有人穿军  相似文献   

7.
刘旭  王斌 《环球军事》2010,(19):56-57
美国军队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但是为了维系内部和谐关系和部队士气,为了建立战场上伙伴之间的信任和依赖,美军各部队也建立并保持了一些传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增进军官彼此感情的规矩。虽然各军种、各部队,甚至各单位内部都有一些不成文的形式和手段,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下面仅以陆军军官为例,来讲—下美军之间的“礼尚往来”。  相似文献   

8.
1970年侵略越南的夏季,美军第7集团军某连接到潜伏命令。上尉马丁带领100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悄悄地进入了预定潜伏地带。周围都是越军重兵把守的要地,马丁派出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到河谷背石头修筑掩体,其他人原地警戒待命,不准喧哗,不准吸烟,以免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据美国《陆军时报》网站3月5日报道,美困陆军的XM-25反遮蔽目标作战系统(空爆弹发射器)已经退出现役,因为在2月早些时候,一名驻阿富汗美军士兵在训练事故中受伤。历时近十年、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漫长研发,美军新一代步兵支援武器xM25榴弹枪即将“修成正果”,许计划于2014年大规模装备部队,美军在这一时刻宣布放弃该作战系统,是出自怎样的考虑呢?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华盛顿观察》8月27日报道,由于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连年征战,作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的一线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谋军官以及人事和后勤系统运转的关键,美军队伍里最为关键的军官——陆军少校这一职位目前严重空缺。而且,在今后五年中,陆军还将一直深陷在“少校荒”中。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战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影响力空前膨胀。在五角大楼这个“鹰派”代表人物看来,伊拉克战争不仅向自己的反对者证明了“拉氏先进的军事理念”,而且为自己推行军队改革的梦想铺平了道路。美国多家媒体分析说,这只“老鹰”的治军方略与战术思想将统领美国的军事战略,甚至可能影响到世界其他大国的军事变革。 拉姆斯菲尔德一直主张对美军进行结构性改革,使其向更轻、更快、更灵活转变,逐渐弱化陆军的作用,突出空军和特种部队的表现。因此,伊战一结束,拉姆斯菲尔德便  相似文献   

12.
1969年1月13日至2月5日,侵越美军及南越伪军共7000余人,在越南广义市东北的巴桑安角发动了代号为“勇敢的水手”的两栖登陆“扫荡”。这次登陆作战,是美陆、海、空三军配合,对一个半岛浅近纵深实施的立体登陆作战,西方通讯社曾大肆宣传,说其是“仁川登陆以来最大的一次两栖登陆作战”。巴桑安角北临朱莱,南靠广义,面积40多平方千米,居民近1万人。该地区是越南人民武装20多年的根据地,也是越南人民武装从陆地和海上对美军、南越伪军实施攻击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美军、南越伪军对该地多次进犯均遭失败。这次,美军、南越伪军趁巴黎会谈刚刚开…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22日凌晨1时许,美军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一天之内,美军就向伊拉克发射了320多枚巡航导弹,3000多枚精确制导炸弹,摧毁了伊境内的大量军用和民用目标,动摇了伊拉克军队的士气。那么,指导这一行动的“震慑”理论是如何发展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哈兰·厄尔曼博士:“震慑”理论之父“震慑”理论在诞生七年之后走向了战场,将一些美国将军们的空想变成了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的基础计划,也使“震慑”理论的创始人——美国海军退役指挥官哈兰·厄尔曼将军名声大噪。哈兰·厄尔曼,参加过越南战争,毕业于美…  相似文献   

14.
1972年,美军在越南遭到彻底失败,不得不灰溜溜地从越南撤退。当时美军的状况是:士气消沉,纪律涣散,情况很糟,加之军费预算减少,人员短缺,战斗力滑到了历史的低谷。“几乎没有人知过70年代的空虚陆军有多么虚弱”。但是时隔20年,到1991年2月,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以最低程度的损失,赢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拨乱反正:美军自越战之后到海湾战争的改革》一书中所描绘的美军截然不同的对比情景。美军之所以能够迅速走出越战阴影,得益于及时的自我反思与改革。  相似文献   

15.
江雪 《国防科技》2003,(6):86-89
2003年4月1日,美国“海豹”特种部队成功地营救了在伊拉克被俘的19岁女兵杰西卡·林奇,美军用夜视镜头拍下的画面被美国各大电视台竞相转播。林奇被成功营救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美各地,并成了纽约股市的一个利好消息,引发纽约道—琼斯指数上涨2.7%。从越南战争至今,  相似文献   

16.
陆军第14集团军的前身是我党领导下,于1937年8月在山西太原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近80年的光辉历程中,该部纵横征战,关山万里,旌旗所指,寇敌披靡。抗口战争时期,创建了太岳根据地,粉碎敞“九路围攻”,参加百团大战、围困沁源,与日军发生大小战斗3000多次,歼敌40419人。  相似文献   

17.
实施“一体化指挥”,形成和发挥诸军兵种整体作战威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对作战指挥的共同要求。考察20世纪后期发生的局部战争,可以看出,“一体化指挥”并不是新近才发生的事。美军吸取了越战中由于空军与陆军之间指挥协调脱节而导致作战失败的教训,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一体化战场”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国防部“全球信息栅格”(GIG)的组成部分,美军最近统一了各军种网络系统的名称,如空军的“星座网”(ConstellationNet)、陆军的“陆战网”(LandWarNet)和海军的“力量网”(FORCENet)。空军的“星座网”也称为“指挥控制星座网”(C~2ConstellationNet)。陆军的“陆战网”包括国民警卫队网(GuardNet)和陆军预备役网(ARNet)。海  相似文献   

19.
美军为了应付未来的战争,建立了“21世纪的军队”。为了探索“21世纪军队”的战斗力,美军建立了一系列作战指挥实验室。本文讨论了“作战指挥”这个术语的内涵和作用,介绍美军的作战指挥实验室;为提高陆军未来指挥能力,对作战指挥的新方法、新体制和新技术进行的研究和实验。  相似文献   

20.
“装甲铁拳”——苏联陆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苏联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诞生于1942年9月。这支钢铁之军可以说是苏军坦克部队的灵魂。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采取闪击战术,装甲集团部队一天就突破苏军阵地60余公里。面对此种情况,苏军最高统帅部在谋划斯大林格勒反攻时认为,苏军必须有几支能快速突进、远距离独立作战的坦克大兵团,这样才能与德装甲部队进行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