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的奉献     
四川开县赵家镇中心卫生院护士长邹代惠年过四十多点,却已满头银丝,远远看去,近似60岁的老大娘。每当人们谈起她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她是位了不起的好军嫂,20多年为当军官的丈夫撑起一片天,为病员献出一片爱心。她似短即  相似文献   

2.
张海兰,原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雪亮加层玻璃厂的一名工人。10多年前, 这个在海滨长大的姑娘,像春天的花朵, 在海风的吹拂下,是那么的鲜亮。可在1990年的一天,当她带着希冀踏进那个军营时,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这枝长在海滨的花  相似文献   

3.
从未有过从军的经历,可训练场上那规范的战术动作,响亮的口号,丝毫不逊于经过专业训练的军人;从武时间不长,却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荣立三等功,获“全国军事技能比赛优胜个人”奖和“优秀专武干部”称号。她,就是山东省齐河县祝阿镇武装部副部长朱慧。生性果敢干练的朱慧从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但从军之路对一个普通农村女孩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1999年,朱慧从济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祝阿镇政府工作,她对武装工作情有独钟,积极参加民兵军事训练,协助镇武装部开展各项工作,军事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担任了女子民兵排排长。由于训练成绩突出,去年2月,经过县人武部、县委组织部认真考察,她被任命为祝阿镇武装部副部长,成为全县唯一一名女专武干部。朱慧家庭条件优越,她的父亲经商多年,是远近闻名的“暴  相似文献   

4.
正在二师三十三团,提起吴子兰,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她用35年默默无闻的爱,让一个历经数次劫难的家庭,充满了幸福和温馨。2014年,兵团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启动后,吴子兰的故事走出三十三团,连续获得二师"最美家庭"荣誉和兵团"最美家庭"荣誉。身材娇小的吴子兰是三十三团医院的一名会计,家中有兄妹5人,她排行最小,父母亲是团场老一代军垦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子兰的哥哥吴子美是连队  相似文献   

5.
正因为有母亲在,我们一直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着!——引子她已经退休,却比上班的时候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她爱漂亮,可如今却连一双袜子都舍不得给自己买;她体重不到50公斤,却每天背着60公斤重的镯子穿梭于早市、夜市的人流之中……她叫马琴,是五师电力公司的退休职工,也是一名27岁尿毒症患者的母亲。  相似文献   

6.
正你有你的和平利剑,我有我的花儿朵朵。她是大山里唯一的支教教师,手拿书本在村里辅导学生,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教育;他是一名普通军官,却是民族团结的纽扣,注定要比常人奉献更多的青春和汗水。她是盛开在高原的格桑花,他是照亮异乡的月亮。向西,向西,再向西。若说年是卷,月是页,星期便是行,日子是标点。第二炮兵某旅助理工程师王建和魏转夫妻经历了求索和奋斗的艰辛,体会了奉献和成功的乐趣,用惊叹号书写了他们在西北高原工作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7.
当年朝鲜战场上,她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一名女翻译,亲自审讯过一名美军战俘。30年后,她随某代表团出国访问时,却同当年那位战俘意外重逢。两双不同国籍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事隔数年,她第一次向世人谈起这段往事,依然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8.
她是公安边防系统验放入境旅客仅为10秒、且差错率为零的第一人,并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先后抓获60多名企图"闯关者"。她就是沈阳边防检查站副连职检查员赵瑜。今年初,赵瑜被公安部边防局评为"执法为民标兵",此誉既是组织上对一位年轻的共和国边防警官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这位国门卫士实践自己"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铮铮誓言的最高褒奖。在这之前,她曾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获优秀警官、优秀共产党员和嘉奖,3次被沈阳市政府评为"口岸工作先进个人"和"国门卫士"……  相似文献   

9.
王学伟  王西峰 《国防》2002,(2):54-54
元旦前夕,陕西预备役某步兵师高炮团会议室 里座无虚席,一场“现代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报告会正在进行。看着官兵们听讲的专注神态,坐在最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她叫张娟娟,是咸阳市医疗器械厂的一名下岗职工,该团组建近三年来,这是她第十一次自费邀请专家来部队智力拥军。我们有幸采访了她,并被她坚持15年如一日拥军的事迹所打动。  相似文献   

10.
爱兵红娘     
北京军区某部“大功团”兰考籍战士任留勤,入伍不到三年,就十次受到营连嘉奖,被评为“训练标兵”和“优秀团员”,还荣立了三等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小任既自豪又感激地说:“军功章里,有俺未婚妻王玉萍的功劳。”十八名同乡战友也纷纷夸赞说,她不但是一位“战士的模范未婚妻”、好民兵,而且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爱兵红娘”。  相似文献   

11.
让爱成长     
李进 《政工学刊》2002,(12):48-48
跟荣的交往缘于给她送信。她的信特别多 ,有时一天竟能收到五六封。那是大一的事情 ,当时我当班长 ,每天分发本班的信件是我的一项工作。这样平静地过了一个月。直到有一天 ,我突然发现荣眼睛中流露出一种很陌生又很熟悉的东西。我不知道我的眼睛是否已“放光”(我中师时的班主任曾说过 ,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时 ,他的眼睛在注视对方时会放光 ) ,但我那时确实很紧张、很激动、很兴奋 ,也很快乐。我是在偏僻山村长大的农民的儿子 ,对于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只是在电视剧或小说上见过 ,并且对此我从不抱幻想。真没想到 ,一个暖暖的初夏的傍晚 …  相似文献   

12.
正提起杨彩虹,五师八十四团六连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单单是因为她通过20年的时间,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命运,从一无所有到成为拥有百万家产的致富明星,更多的是因为她那颗充满爱的善心,曾帮助很多人走出困境,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于斯部江是八十四团六连的一名少数民族职工,家里的两个儿子失聪。与杨彩虹相反,他是六连的困难职工……2004年,于斯部江种植的打瓜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几近绝收。雪上加霜的  相似文献   

13.
爱撒南疆     
“我就是爱当兵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清脆而又爽快。28岁的她,1.70米的个儿,尊静的象一株白玉。一开口,便是亲切的笑。她就是去年出席全军英模大会的代表、成都军区某部军人的妻子、石阡中学教师王跃。说起她来,真令人钦佩。她是位老干部的女儿,一位当代的女大学生。她微笑着对我说:“我从小就立下非军人不嫁的誓愿。”战火燃及南疆,她把爱撒向南疆,把自己的命运与战斗在那里的军人紧紧维系在一起。1978年7月,小王考入铜仁师  相似文献   

14.
座落在上海市西南角的华亭宾馆,是上海市第一家五星级宾馆,她是由我国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建造,由美国喜来登集团管理的中外合作企业。近几年来,华亭宾馆先后接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不仅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注意关心国防建设,认真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 宾馆保卫部有一位二级甲等残废军人林国祥,小林是1982年从上海入伍的战士,1984年随部队到老  相似文献   

15.
很庆幸,每年的"母亲节",我都能从电视、报纸、广播甚至同事的闲聊中得到提醒,但惭愧的是这个日子却没有一次是自己记着的。多年来,母亲的节日就这幺被我这个女儿当成了一种形式,像作业一样被动地完成着。虽然我从来没有像母亲为我准备生日那样用心地为她过一次节,然而母亲却总是那么满足,仅仅一声问候,也总能在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16.
自从选择做了一名军人的妻子,10多年来,她用那份质朴的爱诠释着军人妻子的情怀, 也正因为有了像她一样平凡又不平凡的军嫂,军人身后的那片天空才越发的广阔与高远。她就是山东省军区某海防团政治处副主任王明军的妻子、山东华冠丝绸有限公司职工刘艳辉。  相似文献   

17.
在农五师八十五团,提起养殖大户冯文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经过几年的磨炼,以她名字命名的"文兰养殖场"目前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固定资产127万元,饲养黑白花奶牛40头、土牛117头、短期育肥羊1000只。1990年底,冯文兰从石河子嫁到八十五团,在该团酒厂当了一名工人,先后干过锅炉工、保管、文教,工会  相似文献   

18.
正我叫易新华,是八师一二一团的一名职工。我的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婆婆倪荣芝今年81岁,她是1954年从山东支边来到兵团的。来到团场后,她被分配到十八连,放过羊、种过果树,一干就是30多年。那时,她既要养育一双儿女,还要照顾父母和弟弟妹妹,虽然辛苦,但一家人过得充实而快乐。1983年,婆婆退休了,虽然每个月只有50多元的退休工资,但她很满足。让她没想到的是,20年后养老金到2700多元。如今,她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儿孙的陪伴  相似文献   

19.
总装驻陕某基地回收部大院内灯火通明。当一名身着白色军礼服的女歌手走上舞台,深情投入地以一曲《飞天的梦想》拉开“神舟五号”载人首飞成功庆功晚会的序幕时,场下掌声雷动, 优美的歌声振奋着所有参试官兵的壮志豪情,她就是该部着陆场站文化干事朱勇。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朱勇,是从江南飞来的军中百灵,她用真心真情歌唱着对祖国,对航天测控事业的依恋和对生活的挚爱。曾获得苏、鲁、豫、皖、声乐比赛一等奖、南京军区文艺调演演唱二等奖,“步步高”杯青年歌手大赛湖南赛区第二名,陕西省第五届声乐大赛专业通俗组第二名,获得了江苏省“十佳歌手”的殊荣,特邀参加了湖南卫视春节晚会及抗击非典公益晚会等多类文艺演出。  相似文献   

20.
樱花呵,樱花呵,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一望无际都是花; 花朵烂漫似云霞, 花香四溢满天涯。 去看花,去看花, 大家去看花…… 这著名的日本《樱花》古谣,在江苏省如皋市一条偏僻的小街上回荡了几十年。 爱唱这首古谣的是一位日本老兵,她叫伊藤郁子,今年74岁,她是如皋市政协委员,在古老的如皋城已整整生活了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