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的第一枚原子弹虽然早在1952年10月试验成功,但是英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直到1956年之后才初步形成。这一时期,英国的核威慑力量一直由英国空军承担。由于苏联核技术及其运载系统的飞速发展,促使美国、英国和法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核武器运载系统,要求这种运载系统不  相似文献   

2.
自美国2002初年公布《核态势评估》,表示要削减战略核武器数量,要建立新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始,美国即尝试对核武器综合体进行改造。美国国家核安全局2008年10月正式公布核武器综合体转型计划。转型计划提出削减核武器综合体规模,建立新的科学与工业设施,某些重要设施采取分离式布局,防止恐怖主义袭击。核武器综合体转型将为美国建立更加灵活、快速反应的核威慑力量,同时也动摇了不扩散核武器机制。  相似文献   

3.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在西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原子核裂变这一领域的尖端技术。但这只是一颗原子弹装置,固定在塔上爆炸,因为是原子弹试验装置不能运载,不能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无法用于实战,构不成核威慑力量。必须尽快研制出武器型的原子弹,并加大其威力。中国本着这一目标,从1965年开始,奋发图强,再接再厉,高速度,高效率,经历了两年多时间,一共进行了5次具有代表性的核试验,使中国的核武器攀登上了核科学技术高峰,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  相似文献   

4.
张开善 《国防科技》2006,(12):88-90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原子核裂变这一领域的尖端技术。但这只是一颗原子装置固定在塔上爆炸,因为是原子装置不能运载,不能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无法用于实战,构不成核威慑力量。必须尽快研制出武器型的原子弹,并加大其威力。中国本着这一目标,从1965年开始,奋发图强,再接再厉,高速度,高效率,经历了两年多时间,一共进行了5次具有代表性的核试验,使中国的核武器攀登上了核科学技术高峰,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核威慑思想经历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确立了发展核武器战略.在拥有核武器后,中国确立了“反对核讹诈,打破核垄断”、“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将核武器用作防御性目的”等原则,奠定了中国核威慑思想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威慑思想进一步深化、准确化,并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核威慑实践.  相似文献   

6.
英国和法国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与英吉利海峡隔海相望。两国既是北约主要成员。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长期以来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美苏核爆炸成功之后,英国和法国也先后于五六十年代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双双成为世界“核俱乐部”中的“二流大国”。在新的世纪里,两国海基核威慑力量走向何方,颇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防务动态     
<正>奥巴马欲800亿升级核武【美国中文网】5月14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申请800亿美元用于升级核武器,以确保美国的核威慑力量。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表示,800亿美元将在未来10年作为"重建和维护美国老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新时期国家安全对核武器的需要,美国核武器综合体转型已进入关键时期。美国实施核武器综合体转型的目的是重塑和建设一个规模更小、更安全、更可靠、更有效和更经济的核武器综合体,维护美国核武器的绝对优势,进一步提高美国的核威慑能力。美国的这种做法,显然与全球反核扩散和核裁军的趋势背道而驰,必将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畅  于龙  熊飞 《国防科技》2002,(6):29-31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造出原子弹,并第一个使用原子弹袭击别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唯…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在核武器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核武器拥有的数量、质量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几十年来,美国在争霸世界和对外扩张中,始终奉行核威慑战略,用其无与伦比的核力量恫吓别国,以达到其侵略扩张、称霸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战略核武器处于既削减又发展的阶段。冷战结束后,美、俄、英、法等核国家相继调整了核政策,不同程度地削减了核力量,暂停了核试验。但几个核国家都继续主张保持一支有效的核威慑力量,以遏制新形势下的战争。此外,日本和印度已具备研制核武器的能力,并储备了大量核材料,可以说,它们已跨在了核“门槛”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财政困难、国防预算削减、国内外反对核试验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陆续三次宣布从1992年10月1日起至1995年9月30日暂停核试验三年,并从1996年10月1日起不再进行核试验。但是,核威慑仍是美国的基本国策,今后也不会改变。因此,面对不久将来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挑战,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并采取对策。着眼于长远战略利益的需要 1993年7月克林顿总统宣布继续暂停核试验时声称,为确保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禁止核试验条件下仍然毫无问题,美国将“探索对我们的核武器的安  相似文献   

12.
王涛 《现代军事》2008,(8):55-59
近来,英国政府最终决定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至少在2050年之前继续保留核武器。能够对波谲云诡的未来战略安全环境做出必要反应,是英国保留核武器的第一要旨。本文认为,英国保留核武器的另一根本原因是维持美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其的信任度,为英国与美国一起参与军事干涉主义行动铺平道路,从而确保美英关系的延续和英国的长期安全。对于这一看似并无直接关系实则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英美两国日益宽泛的核关系,英国在其官方宣示中避而不谈。目前,英国议会与非政府组织正试图将“三叉戟”现代化升级项目进一步公开化,但目前看来。这一努力将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等重大战略部署。核工业是战略核威慑力量建设的基础,核能则是核工业建设的基石。系统梳理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核能一体化发展特点,对我国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君 《军事史林》2013,(8):51-54
人类所制造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高技术集中的核武器及其运载手段也是如此。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编写的题为《一九五0一八O年的核武器事故》的报告书如实地阐述了核武器的存在蕴含着怎样的危险。三十年中所发生事故的总数为32起。并且令人担心的是,在这个报告书中“未称之为事故者”的“小事故”全都省略不计了。尽管其中的每一起都潜藏有造成大惨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孙晔飞 《环球军事》2008,(13):50-51
自1960年2月13日,在法属西非撒哈拉大沙漠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起,法国人就一直把优先发展独立的核力量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其它核大国协调发展“三体一体”的核威慑力量不同,法国选择了一条以发展海基核力为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英国在发展自己的核潜艇及其海上战略核威慑兵力过程中,采取了与美国、苏联,俄罗斯以及法国迥然不同的方式。从表面上来看,英国在核潜艇技术方面紧紧跟定美国,但是实际上英国对于发展本国核潜艇技术及其海上战略核威慑兵力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的基本原则与考虑,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英国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威慑(deter)一词是核时代的经典产物。在国际政治领域,威慑思想虽然早已有之,但并未引起战略研究者的重视。直至原子武器问世后,各国决策层逐渐认识到核威慑战略对于国家安全的重大利益。作为第一代核战略家的伯纳德·布罗迪在1946年《绝对武器》一书中对热核武器的政策后果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分析,认为核武器的不可防御和被核打击后的难以恢复使其成为制约大国战争行为的关键,核威慑理论在这个阶段初现雏形,  相似文献   

18.
1960年2月13日法国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从1964年开始,法国核武器的数量持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的核武库已经有500枚以上的核弹头。估计从1960年到90年代初,法国共制造了1110枚核武器,包括约210枚用于试验的核武器。法国有9种不同类型的核弹头,包括6种原子弹和3种氢弹。在冷战时期,法国建立了由战略轰炸机、陆基和潜射导弹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法国的核威慑战略是慑止任何潜在的侵略者对法国的进攻。冷战后,法国在1994年发表的防务白皮书中仍重申传统的核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一、美俄继续推进核威慑战略 并保有大量的核化生武器 冷战结束后,美、俄调整核战略,放弃了打核大战的准不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继续推行核威慑战略,并把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强国。 1997年1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调整核战略的秘密指令中指出:美国将继续把核武器作为“不定期的未来国家安全的基石”,“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在“用核武器袭击俄罗斯的军方和非军方领导机构及核部队”的同时,把中国、朝鲜作为瞄准目标。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和“假想敌”,其核战略也以中国为主要目标。 俄罗斯作为原苏…  相似文献   

20.
<正>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及相关实战能力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在由于复杂因素的合力作用,巴以冲突再一次陷入白热化的当下,讨论以色列的核威慑政策显然颇具现实性。以色列能够成为一个隐秘的“核国家”除了美国的“帮助”或“双重标准”政策,还在于它不仅具备了发展核武器的各种要素,同时又巧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成功抵制了来自外部的重重压力。不过,虽然以色列最终成功地获得了核威慑能力,但在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压力下,也只能以“不可见(invisible)”的形式秘密拥有核武器,并失去了通过公开途径成为“核国家”的最佳时机,这令其核武器政策相对于其他核国家或实际拥核国家,显得十分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