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羽 《国防》2002,(6):36-38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参战支前理论研究,是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创新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质量建设的客观要求。为深入研究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变化及对国防后备力量参战支前的新要求,探讨提高国防后备力量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和支前能力的新对策,本刊特邀请军事科学院部分专家就现代条件下民兵参战支前问题进行笔谈。今后,本刊还将继续发表这方面的意见和研究成果,欢迎广大读者参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尹长志 《国防》2005,(6):52-55
海军后备力量是进行海上人民战争的基础力量。海军民兵对口专业分队(以下简称“海军民兵”)是海军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海军民兵”建设,增强民兵配合、支援和保障海军作战的能力,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人民战争具有重大意义。一、深化认识,增强建设“海军民兵”的紧迫感人民战争是我军作战的传统优势。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人民战争的基本思想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战争形态下,人民战争的内涵和形式有别,国家武装力量的建设模式各异。当前,战争形态正处在从…  相似文献   

3.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人民战争的核心思想。在未来反侵略高技术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是我军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坚持人民战争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后备力量是进行人民战争的力量源泉。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以常备军为骨干,后备力量为基础,人民群众为后盾。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将是一场“全民战”和“总体战”。由于科学技术飞速  相似文献   

4.
邰德民  仝仲璞 《国防》2003,(4):13-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分析国防后备力量跨越式发展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威慑因素的变化。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后备力量参战支前能力的强弱已不再取决于人多势众,传统意义的人民战争已不能对敌人构成真正的威慑。只有把蕴藏于民间的高技术人才和装备组织起来,转化成打赢高  相似文献   

5.
袁兴华 《国防》2002,(3):23-24
未来战争将是一场以海洋为首要战场的人民战争,抓好后备力量海上大练兵是打赢未来海上人民战争的重要途径。我国后备力量海上练兵活动起步较晚,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发扬与时俱进、开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军区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围绕提高后备力量参战支前能力,大力开展理论对策研究。前不久,该部召开“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研讨会”,专题研究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加强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问题。现将部分观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7.
叶爱群 《国防》2006,(8):19-20
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军分区、人武部既是常备军的组成部分,又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挥部。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首先必须大力加强军分区、人武部质量建设。一、认清形势任务,增强抓好军分区、人武部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战略形势趋缓、趋稳。我国周边安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战略回旋空间进一步拓展。总体上讲,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有利于我们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张东辉 《国防》2007,(3):1-6
当前,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胡锦涛主席深刻指出:人民战争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精髓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发展方向,并为我们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赋予了时代课题,明确了基本思路,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民兵是国防后备力量的主体,也是人民战争的巨大潜力。在相对和平时期,怎样使潜力变实力,实力产生效益?云南省文山军分区围绕发挥民兵在经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突击作用、在维护社会和边防稳定中的卫士作用来开展武装工作。两年多的实践表明,“四个作用”顺应了时代要求,符合边防实际,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核心。近年来,特别是海湾战争以后,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怀疑在现代条件下还能不能打人民战争,不相信人民战争能够战胜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敌人,有的还提出国防后备力量在高技术战争中还有没有用等问题。对此,我想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民武装干部、全军预备役部队的官兵和全国民兵,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我们德高望重的革命老前辈、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徐向前元帅。徐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创立和形成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忠诚的捍卫者和执行者。1963年,徐帅继罗帅之后,主管民兵工作;1964年,正式担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几十年来,徐帅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为我军的后备力量建设,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习主席强调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这一论述,为我们打赢新时代人民战争提供了根本遵循。国防动员系统作为协调军地、寓军于民的"主阵地"和服务主战、保障打赢的"桥头堡",更有义务和责任精准把握新时代人民战争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之后,一些军事大国部十分重视研究后备力量在现代战争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切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兵制度,认真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我国的民兵建设,对于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国防后备力量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我党我军建设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坚持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明确强调要“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是党对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加快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张智 《国防》2005,(4):29-30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压缩现役部队规模,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作为推进新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选择,我国也确立了“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而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重点就是要按照武装力量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作战能力建设。因为,民兵是国家“三结合”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战争的力量基础;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战时首批动员对象。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军事制度,建立民兵组织和组建预备役部队,是符合我国国情、军情的…  相似文献   

16.
陈炳德 《国防》2008,(10):4-8
后备力量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后备力量建设非常重视,胡锦涛主席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和机制,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不断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科技含量,切实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当前,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争夺高技术质量优势的新一轮军事竞争日趋激烈,在精简现役部队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成为各国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适应"两场"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习主席深刻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要把握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这一重要论述,为开展新时代人民战争指明了方向路径。新时代,信息化武器、智能化武器、新概念武器纷至沓来,战争已经拓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面对发生深刻变革的现代战争,人民战争仍然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战争制胜的动力仍然源于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应突出预备役部队这个“拳头”,坚持民兵这个人民战争的“基础”,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军训这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是基层武装部的一线指挥员,是战时动员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我军预备役干部的来源之一,是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以劣胜优、大打人民战争的后备力量。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适应“市场”和“战场”的需要,全面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