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从2月12日召开的中国航天二院2003年工作会上获悉,2002年,中国航天二院以科研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实现总收入比2001年增长22.6%。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完成率100%,研制型号试验成功率92%。全面完成了年初确立的“一个确保,两项建设,三项民品工作,四十一亿元总收入”的总目标。 2002年的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形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发展。二是型号科研生产成绩显著,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三是民  相似文献   

2.
<正>3月10,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从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长征火箭先后有17种型号投入使用,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  相似文献   

3.
1月6日,航天7416厂在召开的一季度科研生产调度会上及时传达集团公司2010年型号工作会精神,深八分析了工厂2010年型号任务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就如何确保全年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提出了保证措施。同时,要求各基层单位认真领会,抓好落实,全力以赴“抓质量、抓安全、抓保密、保节点、保成功”,劲吹全年科研生产攻坚“集结号”。  相似文献   

4.
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针对科研生产任务多、周期紧的形势,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直升机科研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昌飞公司进一步推进精益管理,各生产单位根据生产刚性节点以及各单位的计划要求,编制周计划、月计划,实施电子台账管理,做到“周清周毕”、“月清月毕”。为协调各型号的生产,保证按节点要求,公司组成现场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处理现场问题。成立专门小组对质量问题继续攻关,抓好供应商及配套产品质量控制,提高成品质量。抓好试飞质量控制,确保飞行安全,为顺利完成全年科研生产任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之年,更是昌飞公司强化管理、健全机制、理顺关系、夯实基础、真抓实干、苦练内功的调整年、拼搏年和奋进年。“十五”期间,尤其是2005年,昌飞公司科研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直升机科研生产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昌飞公司完成了“2机鉴定、3机首飞、4机修理、9机交付、17架份S-92尾斜梁交付”的目标,销售收入实现较大增长。重点型号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按计划完成了全年各项科研任务,特别是旋翼载荷测试试飞工作提前1个月完二、机构改革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亚洲新纪录;2016年,上海航天运载火箭发射数量将首次突破两位数,实现从"十年一箭"到"一年十箭"的跨越。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上海航天从单一承担导弹武器仿制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弹箭星船器"多型号并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航天产业集团,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大总体院之一,每一步都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6日12时26分左右,长二丁运载火箭将高分一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全面建设阶段。作为高分专项天基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对于突破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宽覆盖相结合的光学遥感,多载荷图像拼接融合,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高分辨率数据处理与应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副所长、型号总设计师王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王中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多项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尤其是在我国第一型某重点装备的研制中,他作为总设计师,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先后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样机生产、总装总调以及定型试验等多项工作,圆满完成型号研制任务,填补了国内空白。王中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出开展微小卫星工程研制相关工作的决定,启动了"纳星集群飞行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从2010年9月国防科大第一颗卫星"天拓一号"单板纳星正式立项以来,截止目前已先后完成"天拓一号""天拓二号""天拓三号"的研制与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天拓"者,寓意有二:其一,面向航天,开拓创新:其二,立足使命,拓展天疆。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与欧洲空间局的合作项目——“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在西安拉开序幕。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6分18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SM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赤道星送上了太空。它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第一次发射高轨道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高轨道卫星,远地点高度比地球同步轨道高了一倍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了新的发射流程,缩短了卫星测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简称东五平台)结构静力星在试验场顺利通过了验收级和鉴定级静力试验。东五平台结构静力试验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该平台研制突破了多适应性、高承载桁架式卫星平台等关键技术。参试结构静力星包括高承载桁架主承力结构、平台推进舱和服务舱。试验结果表明,东五平台结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6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高分一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迈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步。作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宽覆盖相结合的光学遥感等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高分辨率数据自给率。它的入轨,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遥感卫星谱系,极大地提升了空间遥感的技术水平,对我国的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环境与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精准农业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航天一院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建立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运载火箭成功研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构建项目管理体系是发展根基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国家宏观环境、用户行为、军工集团公司的经营机制和运作模式均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型号科研生产由国家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变成为国家用户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由单一型号研制转变成为多型号研制与批生产相结合、由单纯完成国家计划任务转变为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航天科技集团完成了以22次宇航发射为代表的型号飞行试验任务,宇航发射次数首次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取得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成功首飞以及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等重大航天标志性成果,极大提升了中国航天的国际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为多机种飞行保障计划提供合理的装备配置数量方案,构建了多机种飞行保障装备配置数量预测求解模型.基于排队理论将飞行保障抽象为飞机排队,考虑机型不同、保障活动期望时间不同、保障流程不同和装备型号不同因素,以机群总体保障时间、飞机平均保障时间、机群保障的平均强度、保障装备代价、保障忙闲均衡和保障装备供需均衡为优化目标,建立多机种飞行保障装备数量预测模型;以缩短机群保障工序等待时间作为装备数量增减依据设计相应解算算法,根据条件自动筛选出一个或几个装备配置数量近优方案.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为多机种保障装备配置数量预测问题求解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五个“第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月1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记者16日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海洋二号卫星工程创造了五个“第一”:国内第一颗获取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的卫星;我国第一颗高精度航天器;国内第一颗定量观测的微波遥感卫星;第一次搭载进行星地激光通信试验;  相似文献   

17.
畅波 《中国军转民》2010,(11):14-23
自1999年10月"资源"1号卫星01星成功发射升空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地球资源系列01/02/02B星(CBERS-01/02/02B)、环境减灾系列1A/1B星(HJ-1A/1B)。  相似文献   

18.
正2009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出开展微小卫星工程研制相关工作的决定,启动了"纳星集群飞行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从2010年9月国防科大第一颗卫星"天拓一号"单板纳星正式立项以来,截止目前已先后完成"天拓一号""天拓二号""天拓三号"的研制与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天拓"者,寓意有二:其一,面向航天,开拓创新;其二,立足使命,拓展天疆。"天拓"系列卫星研制队伍的核心科研人员12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天拓卫星团队自组建以来,围绕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大大促进了微小卫星技术发展与应用,先后承担了70余项与航天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提升我军航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一条消息引起网上热议:随着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多种型号导弹武器定型列装。热议背后,是国内外对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度关注,更是第二炮兵党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印证:将多个武器装备研究重点学科实验室进行融合,初步构建一体化科研实验平台,资源和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11,(11):44-45
浩瀚太空,再次书写中国航天新传奇。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重要一步。从无人实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单人单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出舱行走到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