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多燃气发生器弹射动力系统可以随温度变化调节发射内弹道,通过对多个燃气发生器进行不同步点火,获得导弹在多股燃气生成并相互作用下发射过程的内弹道参数。针对多个燃气发生器的弹射动力系统,使用Matlab编程并求解内弹道微分方程组,对同一弹体在3种不同温度发射工况进行内弹道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时序对不同燃气发生器点火,可以使弹射动力系统得到基本一致的出筒速度。此项研究可为多燃气发生器发射动力系统的内弹道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电磁弹射技术是一种高效可靠的加速驱动方式,将电磁弹射技术运用于车载无人机弹射上,具有机动灵活、通用性强等优点。首先,对车载无人机弹射的直线感应电机和端部效应进行了介绍;然后,根据无人机弹射加速指标要求,设计了一种用于车载无人机弹射用的双边直线感应电机;最后,使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并对不同电流大小和频率下的加速过程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电机达到了无人机加速弹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总结论述了美国和英法国家的飞机电磁弹系统工程化应用研制的发展状况,综述了电磁弹射用直线电机的方案选型设计、仿真技术、性能优化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现状,针对电磁弹射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国内电磁弹射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建立采用氮气驱动的弹射型悬挂发射装置的数学物理模型,用气体动力学理论分析了高压氮气从储气罐通过导气管道到弹射活塞腔室,驱动活塞推动悬挂物直至其完全脱离载机的整个运动过程。给出了对某型号悬挂发射装置的实例计算,讨论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弹射性能的影响,为该系统的实际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于基于燃气工质的传统冷弹发射装置,由于各型导弹质量、最大承受过载、出筒速度等技术指标要求不同,不同型号导弹很难实现弹射装置的通用化。基于多燃气发生器多时序点火思想,利用经典弹射内弹道理论建立通用弹射内弹道模型,设计弹射内弹道数值求解算法,给出考虑导弹最大过载和低压室推力效率的目标函数,提出多燃气发生器点火时序优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多燃气发生器点火时序可以很好地满足弹射指标要求,并能有效提升导弹弹射效能。  相似文献   

6.
王湘  吴峻  孟庆富 《火力与指挥控制》2021,46(4):141-146,151
为了满足集群作战条件下无人机快速连续地弹射起飞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无人机连发型电磁弹射系统的方案,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指标、结构以及控制策略和混合储能等技术,它具有机动性强、隐蔽性好、全程可控、弹射间隔短、发射成本低等特点,能根据不同要求弹射起飞不同的无人机,有效地解决无人机集群弹射起飞方式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对集群作战实现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弹射模拟器训练中,飞行座椅弹射轨迹仿真是判断弹射成功与否和重要、直观的依据.基于座椅弹射过程的物理特性,分阶段建立了座椅和降落伞的飞行物理模型,分析和计算了座椅弹射过程中的座椅和降落伞的各种运动参数,从第三方观察的角度对座椅和降落伞的运动轨迹进行了仿真可视化,为评估弹射结果提供了直观、形象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燃气发生器弹射动力系统可以随温度变化调节发射内弹道,通过对多个燃气发生器进行不同步点火,获得导弹在多股燃气生成并相互作用下发射过程的内弹道参数。针对多个燃气发生器的弹射动力系统,使用Matlab编程并求解内弹道微分方程组,对同一弹体在3种不同温度发射工况进行内弹道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时序对不同燃气发生器点火,可以使弹射动力系统得到基本一致的出筒速度。此项研究可为多燃气发生器发射动力系统的内弹道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直筒式压缩空气弹射装置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其内弹道特性的问题,为有效改善内弹道特性,提升装置整体弹射性能,对这些因素作用于内弹道特性的规律进行研究必不可少。选择以控制阀直径、发射筒径及初始温度3个因素作为分析重点展开研究。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建立压缩空气弹射装置简化模型,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选择了网格数合适的网格模型;设置合理参数,运用动网格技术进行计算仿真,得出不同控制阀直径,筒径及初始温度情况下弹射装置内弹道特性的不同变化规律。由于研究对象为直筒式弹射装置,针对该型压缩空气弹射器的研究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压缩空气弹射过程内弹道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压缩空气弹射可为无人机、导弹或火箭的发射提供驱动力,增加其初速度或载荷.以筒式压缩空气弹射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弹射系统内弹道性能的仿真与实验研究.针对参数选取,建立了系统热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完成了方案设计,搭建了弹射实验台,对不同质量的弹射体开展实验研究.建立了内弹道动态仿真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了弹...  相似文献   

11.
弹射座椅,是飞行员应急离机自救的重要装置,目前主要有弹道弹射座椅和火箭弹射座椅两种。在结构上通常由座椅主体.弹射操纵机构、人体约束机构、弹射动力装置、稳定减速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当空中发生险情,飞行员决定弃机逃生时,就会立即启动弹射跳伞手柄(拉环),几乎在同一时刻,人体被约束定位在座椅上,弹射通道自动清除(通常是以爆破抛离舱盖的方式实现),弹射弹点火将人椅弹出座舱后,座椅上的姿态控制系统开始工作,当人椅减速到允许开伞的速度范围内或达到预定高度时,人体约束系统释放,射伞枪射出(或稳定减速伞拉出)救生伞,人员降落。在整个弹射过程中.程序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感受人椅系统的高度、速度、运动加速度等参数,选择并控制救生伞的张开时机。  相似文献   

12.
漫话弹射座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射座椅是在飞机遇难时,依靠座椅下的动力装置将飞行员弹射出机舱,然后张开降落伞使飞行员安全降落的座椅型救生装置。  相似文献   

13.
11月29日,诺·格公司和美国海军在马里兰州帕塔克森特河海军航空站的一家岸基弹射工厂完成了X-47B无人空战系统的首次弹射起飞。美国海军ucAs航母演示项目将进行几次岸基弹射测试,然后进行舰艇弹射测试。  相似文献   

14.
《当代海军》2007,(3):36-38
自航母诞生以来,各航母拥有国一直都在考虑怎样才能使舰载机通过滑跑最短的l距离,就能迅速拔舰升空。目前,所有航母舰载机大都采取以下两种起飞方式:弹射起飞和滑橇起飞。弹射起飞是利用飞行甲板上设置的弹射装置,在一定的行程内对舰载机施加外力,使它加速离舰升空;滑橇起飞则主要借助航母首部的上翘甲板,并辅以机  相似文献   

15.
双级气缸式弹射装置内弹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双缸提拉式弹射装置发射战术导弹时,考虑到机动性等因素,在导弹发射筒长一定的情况下,针对如何提高导弹出筒速度和保证导弹的最大过载不超过允许值,提出了一种新型弹射器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及内弹道计算。  相似文献   

16.
于瀛 《现代舰船》2012,(4):26-29
前轮弹射设备用于帮助飞机弹射定位和自动使飞机上的弹射杆与弹射器往复车和拖挂架连接,这种弹射方式允许飞机与弹射器自动啮合。飞机弹射杆与弹射器自动啮合就减少了弹射挂钩时接近飞机的人员数量。MK2型前轮弹射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平甲板导轨、滑动组件、驱动器重置组件、往复车拖挂架和缓冲汽缸组件。  相似文献   

17.
电磁发射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磁发射技术是未来发射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分析了电磁发射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研究了电磁弹射、电磁轨道炮、电磁推射三个技术分支的国外发展情况,概述了电磁发射的关键技术,并依此提出了发展思路及电磁发射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刚体飞行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建立弹射式导弹初始段无控飞行模型,并结合弹射装置动力模型和导弹发动机推力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基于无控飞行模型和仿真结果分析了无人机配载弹射式导弹发射特性,在导弹初始飞行段对机弹分离安全性和导弹姿态控制要求进行了研究。对导弹不同静稳定度下的运动特性对比分析,分别给出了满足各种安全和控制要求的导弹静稳定度范围。进一步综合所有安全和姿态控制要求,得到了满足所有要求的最佳静稳定度。经过一个实例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与所用到的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梳理和把握Aerosonde全地形固定翼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特点,从该型号系列无人机的研制历程、技术参数以及装备应用情况出发,对其光学侦察载荷、多燃油动力、弹射起飞、撞网回收等分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同类型装备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若干发展启示,例如:持续发展和完善成熟可靠的无人飞行器系统研制;各分系统权衡设计完善的无人机飞行器这一系统工程;以应用需求作为装备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建立系统持续的培训体系以保障无人机装备的推广应用;等等。  相似文献   

20.
电磁弹射过程中涡流引入阻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永磁直线电机能够满足电磁弹射系统短距内高加速与快制动的应用要求,但是永磁直线电机的快速运动可能引入明显的涡流效应,在电机加速度段,涡流效应引入涡流阻力,削弱了系统的弹射能力,另一方面,在电机的制动段,涡流效应引入的阻力可以帮助系统实现快速制动.针对电磁弹射系统所采用的定子开槽、集中绕组、动磁式永磁直线电机,仿真分析了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